APP下载

展现学科魅力激活历史课堂

2014-10-21张玉芳朱子丛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

张玉芳 朱子丛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深入理解,探究历史教学同学生间的深刻融合,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深刻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成为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是的,历史是生动的,是鲜活的。然而,我们的历史课堂竟被学生视为最枯燥、最没意思的课程之一,历史课出现了危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口干舌燥,而学生在台下懵懵懂懂,昏昏欲睡。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有时归因于教材,教材的框架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有时归因于考试,考试的形式束缚了我们的行动;有时甚至归因于学生,学生的程度,使我们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我想,历史课程缺乏应有的活力,无疑收重要的原因之一。怎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呢?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课堂的主宰。只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把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让那个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场白一定要精彩,要一下子抓住学生。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愿意听下去,给予听下去,迅速进入到最佳的求知状态。

例如讲到《洋务运动》一节时,结合中国足球的兴衰,总结出现今的足球界正在引进西方的理念,广州恒大能够称霸亚洲赛场也是因为吸纳意大利著名教练里皮。其实在我国19世纪60年代,也有人尝试过,结果如何?自然引入到洋务运动的学习中来。教师从身边的实例出发,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而产生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所以,这一节课自始至终充满活力,相比之下,直接授课的班级则是平静如水,波澜不惊。当然,精彩的導语来源于教师广博的知识,我们不但要做本专业的“专家”,还要争做通晓各学科的“杂家”,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设疑、注重研究,激活学生思维

“学院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能不能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设疑。实践证明,好的问题一旦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扩散,思维的火花迸发,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怎么样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呢?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丛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件中去发现,去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注重开放式语言,使问题一旦提出,犹如点开一个“泉眼”,思维之水喷涌而出;而传统的封闭式舌吻,犹如点中“死穴”,思维之水激不起任何波澜。例如:讲授工业革命时时期英国对外扩张这一问题时直接设问:英国对外扩张的表现有哪些?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只能被动地、机械地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如果展示一幅地图,换一种说法:假如你是19世纪中期的一名英国高级军官,你可能是征战过哪些地方?学生的思维立刻拉回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积极地设身处地地开始思考:我可能去过哪些地方?为什么我要去那些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教材内容,丛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

那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好问题呢?一是具有启发性,即问题能偶最大程度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是要具有思考性,所提问题既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当,又要有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例如讲到辛亥革命的爆发这一问题时,教材中提到“黎元洪在起义当晚亲手杀害了两个革命士兵”,据此,我们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拥戴这样一个反革命的人物做革命的首领?并进一步设问:究竟该不该让黎元洪出任都督?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找到了答案,在合作探究中掌握了知识,自主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巧用语言,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历史课堂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而语言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针对事件的不同特点,教师就要注意用不同的语言、语调去描述、去渲染,对英雄人物,我们应该慷慨激昂,充满敬意;对侵略暴行,我们应该语调沉重,引人深思。例如讲授旅顺大屠杀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我设计了下面的语言:“如果说战场上军队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那平民呢?手无寸铁的平民呢?它们置中国人于死地而后快!此时,学生们早已是群情激昂,义愤填膺,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也是油然而生,这难道不比简单的说教更为有效吗?”

四、巧用多媒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再现性。历史教师虽然天天面对的过去,但我们不能是、也不该是“出土文物”,那么历史教师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进而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呢?这就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条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重现历史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关注和思考。例如讲到“大跃进运动”时,单纯地讲述,很难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就播放了有关的录像(见屏幕),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可思议的甚至是可笑的场面呢?这样就会通过鲜活的历史画面,印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新卡表关注的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命运的要求。

五、结论

总之,新课标下,我们青年教师应以人为本,通过精彩的导语,巧妙地设问,现代人的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启迪学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展现出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