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音乐本体解读
2014-10-21巴音玛
巴音玛
【摘要】本文以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音乐分析对象,试图从音乐体裁阐释和作品本体分析的角度来诠释肖邦钢琴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词】协奏曲;旋律走向;曲式;调性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9年。它是肖邦为献给他的初恋情人康斯坦齐娅而作的。肖邦曾在给他朋友的信中写道: “……由于我可能不幸,已有了自己的偶像,虽然我已半年没有与她说话,但我一直为之服务,我总梦见她,我的协奏曲的一个柔板乐章就是献给她的纪念……”
本协奏曲采用古典协奏曲的快——慢——快的三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其中第二乐章整体结构为三段曲式,主调为降A大调,节拍为4/4拍子,速度为小广板。分为引子、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四部分。这个小广板慢板乐章在套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后两个乐章形成对比。
引子共六小节,(1--6)小节,由五小节的乐队演奏加一小节的钢琴演奏构成。在降A大调上进行。旋律的进行为扭折型旋律线,上下行级进的旋律中,穿插有音程的大跳。(见谱例一):
谱例一:
在引子部分,肖邦的和声,从降A大调的主一降A大调六级一重属和弦一三级的导一六级的属一六级。频繁的用到了降A大调的六级和弦。这在一般的大调性的作品中不常遇到,它会使大调带有了小调的色彩。而肖邦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就频繁的运用了六级,揭示了本乐曲的忧郁情绪。
呈示段共39小节,(7--45)小节。为二重复乐段结构。
其中前乐段共19小节,(7—25)小节。可以分为两个乐句,在降A大调上钢琴的旋律引出了主题的陈述,旋律具有神奇的流動性。旋律的特色是运用了环绕型旋律,以一个音作为支点,周围相邻音作上下环绕进行,强调了这个被环绕的音,有一种间隔性同音反复的作用,但却比它更有了音乐的流畅性和歌唱性。肖邦运用的环绕型的旋律线,让人们对康斯坦奇娅的形象展开了联想。(见谱例二):
谱例二:
颤音与前倚音结合使用,在颤音之前运用了前倚音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和诙谐性,使音符的流动更加的灵动。低音的和弦分解以及降A大调的调性使具有大调色彩,但中间穿插的Ⅵ级和Ⅱ级和弦又使它具有小调色彩。使整个旋律增添了一种朦胧与忧郁美。
第二乐句(15--25)小节,加厚了旋律的织体,有之前的单线条的旋律变为了八度的旋律织体。
开始的部分频繁的运用了I级一V级的和声进行,有稳定的主和弦解决到不稳定的属和弦,再解决到主和弦,巩固了明亮的大调色彩的效果。调性在20小节转到了上方五度的降E大调,持续了几小节后于25小节结束在降A大调的属五六和弦上形成不完满终止。
后乐段共20小节,(26--45)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与a乐段旋律类似,主要是运用了多连音对旋律进行了装饰,实现了旋律的华丽多彩。(见谱例四)
谱例四:
第二乐句,在a段时,调性是在降A大调上进行,在a1段中却出现了变化,到了降A大调的下属调降D大调上,接着离调到了降E大调、然后回到主调降A大调,最后转到了主调的同主音小调降a小调,在40小节和42小节,肖邦用了那波里和弦及其转位那波里六和弦,使和声富于色彩。肖邦把和声的紧张度,作为了他发展乐思,塑造音乐形象的一种手段,在和声的紧张度等方面,也做了一些设计和雕琢。在42小节用Ⅵ级音做了阻碍终止,Ⅵ级具有不稳定功能,用它代替主和弦,使和声继续进行,直到在45小节出现属七到主的完全终止。呈示段告以段落。
中段共30小节,(45--74)小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12小节,(46--57)小节,依旧延续了呈示段中双手八度间隔同步进行的陈述方式。在降a小调上进行。第一部分和声的总体设计是:I一Ⅳ一V,是由稳定到不稳定最后到属的更不稳定性,描绘出来肖邦心情的摇曳动荡。从(44--50)小节,主音一直作主持续性低音。主持续低音与上方声部产生了紧张度和色彩上的许多变化。从中段开始的第44小节上方的主和弦的根音变为了48、49小节的下属和弦的五音。
第二部分共17小节,(58--74)小节,在降C大调上进行。与第一部分的陈述方式类似,仍采用双手八度间隔同步进行,同时兼有乐队的震音演奏,使得左右手旋律的同步进行不会显得太过于乏味。调性频繁的转变,由降c、降d、降A、降a、最后回到主调降A大调。从66小节开始,在乐队演奏中,出现了主调的属和弦持续,为再现做好了调性的准备。于74小节结束于降A大调的属和弦,形成开放性结构,迎接再现段的回归。
再现段共17小节,(75--91)小节。是呈示段的缩减,是一个单乐段结构。采取的是对旋律的装饰变化的叙述方式。采用了29连音,40连音等,使主题旋律更加恢弘,华丽。于91小节,用和声语汇终止四六和弦一属七和弦一主和弦,作了完满终止。
尾声共六小节,(92--97)小节。结尾运用了引子部分的旋律,与引子形成呼应。最后以钢琴的弱奏结束,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