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蛏蟹池塘高效混轮养殖模式
2014-10-21刘善臣
刘善臣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虾蛏蟹池塘高效混轮的养殖模式。
【关键词】虾蛏蟹;池塘养殖;混轮养殖模式
1、池塘条件与养殖时间。
池塘以6~10公顷为宜。池塘底质为泥沙质,塘堤牢固,蓄水性能好,進排水方便,有独立的排洪沟,排泄设施完善,附近有淡水资源以调节池水盐度。周围海区水温13~30℃,盐度10~30,pH值7.3~8.6,一般在农历10月至竖年5月初进行虾蛏混养,农历5月下旬至年底养殖三疣梭子蟹。
2、日本对虾与缢蛏混养。
(1)池塘整建与消毒:在池内筑堤把池塘分隔成肥水池和养蛏池。肥水池面积占整个池塘的2/3,养蛏池占1/3。在两池的隔堤处设个小闸门,以控制水位及往养蛏池排放肥水,宽度在1.2m左右。选择泥质较好的滩面耕作蛏埕,需经过翻土、耙埕、平埕,然后分成若干不相连的埕地整成蛏畦,畦宽4~5m,长10m左右,相邻畦间的沟宽6m,深1.3m以上,蛏畦的总面积为养蛏池面积的1/5~1/3。蛏畦造成后,在进水闸门安装孔径0.5mm左右的过滤网,纳水淹没埕地10cm,每公顷用生石灰300~450kg消毒,浸泡3d,反复进排水冲塘3次。
(2)施肥与苗种放养:在蛏苗播种前7~10d,肥水池蓄水80cm以上,每立方米水体施碳酸氢铵30g、过磷酸钙15g。选播大小均匀、新鲜肥硕、活力强、在7000粒/kg以内的蛏苗,每公顷播种蛏苗300万~375万粒。农历2月养蛏池每公顷放养体长0.8cm人工培育日本对虾苗7.5万~12万尾,或体长1.5cm左右的自然海区日本对虾苗4.5万尾。
(3)养殖管理:蛏苗播种后2~3d,肥水池水色转浓,呈金黄色或茶褐色,即可向养蛏池排入肥水;每次排放部分肥水后,肥水池及时进满水,每立方米水体追施碳酸氢铵10g,过磷酸钙5g。前期水温低,养蛏池水色以浅褐色或浅黄色,透明度在40cm左右为宜;随着蛏的生长,水温回升,摄食量增加,养蛏池水色以茶褐色或金黄色,透明度在30cm左右为宜,一般每2d排掉池水15~35cm,添入肥水池的肥水。日本对虾养殖前中期水温较低,摄食量小,池中的生物饵料足够满足其摄食需要,一般不投饵;只有到农历3月后,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少量补充投些优质的配合饵料。正常情况下,农历4月中旬日本对虾达到150~200尾/ kg,就开始陆续网捕活虾上市;端午节前后,缢蛏达到70粒/kg的规格,可起捕出售。
3、三疣梭子蟹养殖。
(1)曝晒清塘:虾蛏收成后,在肥水池与养殖池之间的隔堤挖开1~2个宽为2m的通道,彻底清除池内沉积的淤泥,进水淹没滩面5~10cm,用生石灰300~450kg/公顷,可干撒或兑水化浆后趁热泼洒,第二天使用耙子将生石灰与底泥充分搅和,一周后排干池水曝晒数日,再进水10cm,用45~75kg/公顷漂白粉消毒。
(2)蟹苗放养:挑选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伤病、反应灵敏、体表无污物、壳硬呈青色的梭子蟹苗,投放个体体重15~25g的雌蟹苗15000只/公顷,雄蟹苗7500只/公顷。放苗时,养殖池水与蟹苗自然生长海域的温盐度要接近。
(3)饵料投喂:投喂新鲜的低值鱼、虾、贝、蟹,早晚2次,早晨投喂40 %,傍晚投喂60 %。投喂量为蟹体重的8~15 %,大批量蜕壳时要投足饵料;水温超过32℃或低于14℃时,减少或停止投喂。饵料均匀撒投在滩面上,并在池内设置4~6个饵料台,便于检查掌握蟹的摄食情况。
(4)日常管理:前期1~2d换水1次,高温期提高水位,滩面水位保持1m以上,加大换水量,增加换水次数,每天换水1~2次;后期水温下降,适当减少排换水。赤潮、暴雨洪水、海区水质异常等情况发生时,应少换水或停止换水,适当延长换水时间;夏季池水盐度偏高时,有条件的池塘可引入淡水调节。每月施用海因类或季胺盐类物1~2次,进行消毒预防,以减少病害发生,同时也适当投放底质改良剂,以改善底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