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趣味与小学数学课堂同行

2014-10-21李春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趣味思维小学数学

李春

摘要: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人们的认识是从感觉、知觉、表象而循序完成的。特别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的数学问题尤其如此。人们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把这抽象的一门学科引导小学生从枯燥到“会学”“爱学”“喜欢学”的认知过程,应从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就更值得我们大家不断探索。

一、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二、开讲生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三、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趣味性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讓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考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比如三角形授课中,我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起到了最佳效果。

四、把故事、游戏带入课堂,将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低年级段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 -20分钟,中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能保持20-30分钟。一节课40分钟,只有把握好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间,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故事、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通过游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将问题设在游戏中。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体积时什么是物体的体积?”,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就会很快地揭示“体积”概念。把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学生就会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还可以贯穿游戏,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课堂就会活跃,学生也会更好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五、增强课堂评价的趣味性,“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与老师的教学理念分不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趣味思维小学数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午睡的趣味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