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启梦语研究

2014-10-21陈旭芳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隐逸主体意识语境

陈旭芳

摘 要:作为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以其“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的身份脱颖而出。在陈沚斋选注的123首诗中,有十多首涉及到梦语。高启擅长写梦,诗文中的梦多和禅宗、隐逸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个人主义意识方面出发对高启笔下的梦语进行研究,旨在还原不同语境下、不同类型的梦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梦语;主体意识;隐逸;语境;清健

生活在元末明初易代之际,高启经历了一个充满矛盾和血泪的时代的洗礼。明太祖大肆颁布诏令,“以诗召祸”,在这种紧张的政治高压下,敏感的高启对梦语情有独钟,他喜欢用梦来寄托情思,以梦言志,赋情独深。简简单单的一个“梦”字,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语境下,时而隐逸,时而婉美,时而清健,它所体现的语言张力总能恰如其分地展现诗人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言不尽意。

一、抛却束缚、骨肉团圆的隐逸梦

洪武二年,诗人被召到南京纂修元史。向来自在惯了的诗人忍受不了同僚们尔虞我诈的卑劣手段,也忍受不了朝廷中无穷无尽的叩头礼拜,更加缅怀从前在故乡家人团聚的和睦生活。

梦姊

我家白头姊,远在娄水曲。昨夜梦见之,千里地谁缩?不知别已久,尚作别时哭。觉来旅斋空,风雪洒窗竹。田家有弟妹,终岁喜相逐。我非王事縻,胡忍离骨肉?城东先人卢,尚有书可读。何当乞身还,亲为姊煮粥!

诗中谓做梦犹如缩地之术,是姐弟梦遇的桥梁,可以打破空间地域的界限,能使远隔千里的人相会。“不知”二句写梦中相见的场景,语浅易而情深挚。普通农夫之家,兄弟姐妹尚且能够长久地一起生活,诗人却受到王事束缚,忍痛离开自己的骨肉,只能在梦中见一回自己年事已高的姐姐。我们不禁可以想象诗人梦醒后的感慨和归心之切,希望回乡复居江上之青丘,做一个逍遥快适的仙卿,和妻儿家人一道过着心向往之的田园隐逸生活。这首诗情意厚重,不假雕饰,自足感人。

次韵俞士平见寄

一櫂沧浪两鬓丝,豫章老客苦相思。作歌几日空招隐,载酒何人为问奇?吴苑旧游山色在,楚江归梦月明知。莫言别后音尘绝,长倚东楼忆紫芝。

写江湖隐逸之意。扁舟一櫂,轻轻地靠在朦胧青苍的江湖之中,游子的双鬓已经斑白了。吴苑旧游之地,秀丽的山色仍在,而楚江中的归梦,只有明月才能知道。联想少年时代的高启,曾在繁华富庶的吴地过着安静恬淡的读书生活,今日之吴苑仍然甚有风致,足以牵动游子之心。“归梦”二字婉美地道出了他迫切渴望摆脱尘世的一切俗务回到自己的归属之地,同时劝告老朋友俞士平告别游子漂泊不定的身份一起归隐家乡,与世无争,过着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携一壶浊酒,听一树蝉鸣。

客中忆二女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诗人应诏到南京后,深深地想念着家中的爱女。每每忆起她俩在门前等候我的归来,作客他乡,漫漫长夜,梦魂也会向故园飞去和骨肉团圆。高启诗没有一毫纤巧荏弱之气,将回忆女儿的情景以健笔出之,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平淡朴实中不乏自然温馨。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情景:母亲在深夜缝衣,两个乖巧的小女孩也不肯去睡觉,伴着灯影伏在母亲身畔,她们知道这衣裳是要寄给爸爸的,她们多希望疼爱她们的爸爸能够早些回来啊。诗语朴实真切,自能感人。高启后来坚决辞官,恋家是重要的原因。

二、朝代更迭、人生无常的气节梦

元末明初,在张士诚统治江浙的十年,原本是高启一生中最快意的时刻,但是由于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结果为朱元璋所灭,各方的拉锯战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目睹人民在乱离之中的哀鸿遍野,高启对此感慨颇多,他将自己复杂的感情曲折地表现在了诗文中。

吴城感旧

城苑秋风蔓草深,豪华都向此销沉。赵佗空有称尊计,刘表初无弥乱心。半夜危楼俄纵火,十年高坞漫藏金。废兴一梦谁能问,回首青山落日阴。

怀古伤今,感慨时事。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的诗人,遭逢乱世,目睹饱经蹂躏的江山,自是百感交集:朝代的废兴,仿佛匆匆一梦,谁能重问?回首只见青山已在落日的余晖中了。一个“梦”字,不光是发思古之幽情,更是寄托了对现实的悲慨,山河依旧,人世已历尽兴亡,含有沧桑之感、深远之意。末句以景作结,有不尽之意,同词宗杨慎《临江仙》中的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异曲同工之妙,抒发独特而深刻的感慨,非常贴切,具见笔力。

偃松行(节选)

蛰雷震岳撼不动,千载一梦醒何迟!政如卧龙未起日,深意有待风云期。

诗中所歌咏的松树,实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惊蛰的雷声,能摇山震岳,但却撼不动青松。千年犹如一梦,它醒得是多么迟啊,好比号称卧龙的诸葛亮未出之时,怀有深意要等待风云的期会。“卧龙”一语双关,既是东汉末年隐居隆中政治家诸葛亮,又是形容老松偃卧之状。诗人像那偃伏的老松,历尽艰难时节,宛如千年一梦,也要等待风云的期会,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坚毅刚劲、不向新朝妥协、屈膝于权贵的气节。全诗气势沉雄,风骨轩举,豪纵而不流于剑拔弩张,华赡而不流于侧艳浮靡展示了一种清健的艺术风格。

三、清歌弄景、醉入荷花的幽谧梦

沧浪亭(节选)

发清歌,弄清景,醉入荷花梦魂冷。天念儒臣去国冤,故与无尘水云境。

看到“醉入荷花梦魂冷”,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类型。高启诗意境深远:发出清越的歌声,玩赏美好的景致,乘醉驶入荷花丛中梦魂也绝觉清冷;李清照词简单明快:盛开的荷花丛中摇荡的小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女,这样的美景跃然纸上。高启尤其爱用生动变化的长短句,此诗句式散文化,气势劲健,三言、七言交错,在用意、音节上都妙造自然,诗境闲澹,颇有味外之味。

四、微云点缀、淡月朦胧的愁绪梦

题美人对镜图

晓院鹿卢鸣露井,玉人梦断梨云冷。起开妆閤笑窥奁,月里分明见娥影。自对犹怜况主家,春风一面断肠花。何由铸入青铜内?不遣秋霜换娥翠。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一个美人对镜梳妆的情景。清晨时院中的辘轳在井上响个不停,把美人的好梦惊醒,梦中如云般的梨花也透出寒意。美好的事物只在梦中出现,然而梦终会醒。“自对”两句写出女子依附于人的可悲境地。末两句是女子的痴想,为了保持主人的感情,希望自己不会老去,其情可悯,其意可悲。诗语流丽闲婉,末两句忽作转折,含蓄地揭示了封建时代许多妇女的不幸命运。无论写什么题材,高启都能以清健的风格出之。

送陈则

挟策去谁亲?侯门不礼宾。愁边长夜雨,梦里少年春。树引离乡路,花骄失意人。一杯歌短鲷,相送欲沾巾。

长夜听雨,更感憂愁难遣;少年春意,如今只在梦中。“长夜”,言今日之悲凉;“少年”,忆当年之欢乐;“梦里”,言美好之虚无缥缈。“梦里少年春”暗含白居易“还有少年春气味,时时暂到梦中来”之意。物是人非,格外怀念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和志得意满,更添了一层愁绪在里面。

中国的梦文学传统深厚,源远流长,高启笔下的梦语可以作为典型代表。清代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高度评价他:“拟汉魏如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其梦语表现了时代的创伤和个人的遭遇,展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高启擅长各种题材,总体风格是“清健”。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沚斋,选注.高启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圣华,选注.高启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隐逸主体意识语境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唐朝休沐诗研究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云林画松以树比德
跟踪导练(三)2
黄庭坚叶县诗意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