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休沐诗研究

2016-10-13魏徽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隐逸田园

魏徽

摘要:唐朝官员们在休沐之时,或归卧庄园,或流连山水,或群贤雅集,留下了大量以休沐为背景的诗作。诗人在忘情山水,纵情诗酒的同时求隐之心更加强烈,于是在诗中或羡高人隐士,或赏山野之情,这种普遍的思归心理,又促使了以隐逸为雅言的现象。

关键词:休沐诗;宴游;隐逸;田园

休沐是汉代官吏的例行休假,唐《初学记》卷二十所引的《汉律》便有“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的记载。到了唐代, 百官休沐的时间间隔从五日改为十日, 即所谓的“旬休”。唐代思想、文化、政治上的自由也促使了唐人生活的自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去。”丰衣足食的唐代官员更是在休沐之日尽情的享受生活,或归卧自己郊居之所,或游赏于同僚山庄,或邀上三五知己,纵情山水、流连诗酒。总的来说唐代的以休沐为背景的休沐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游山玩水,沉浸自然美景,二是群贤毕至,体会雅集之趣。

一、游山玩水,沉浸自然

宋代画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士大夫的理想生活状态便是于常处之处享常乐之趣、常适之雅、常亲之喜。唐代官员于休沐日所游赏的山水主要有旧居故里、友人庄园、山郊野外,即为常处、常乐、常适、常亲之地也。

怀旧是世人所共有的一种情愫,对文人尤甚。唐朝士人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离家远游,他们对故里仍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意,而休沐则为他们的这一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韦应物的《休沐东还胄贵里示端》“宦游三十载,田野久已疏远。休沐遂兹日,一来还故墟。山明宿雨霁,风暖百卉舒。泓泓野泉洁白,熠熠林光初。竹木稍摧翳,园场亦荒芜。俯惊鬓已衰,周览昔所娱。存没恻私怀,迁变伤里闾。欲言少留心,中复畏简书。世道良自退,荣名亦空虚。与子终携手,岁晏当来居” 写的就是重回到久违的故里,见到宿雨初霁、群芳竞舒只觉心旷神怡,再观清泉、竹木更是神清气爽,望着眼前这一切昔日常览之景,思及在朝事务的繁杂,便觉得什么荣华富贵,身前身后名都不过尔尔,由此,思归之心日益强烈。

同样怀着重归故里的喜悦写下诗句的还有钱起。“虫鸣归旧里,田野秋农闲。即事敦夙尚,衡门方再关。夕阳归东篱,爽气高前山。霜蕙后时老,巢禽知暝还。侍臣黄枢宠,鸣玉青云间。肯想观鱼处,寒泉照发斑。”诗人归去之时恰逢秋闲,首句便给全诗奠定了一种闲适的基调。夕阳西下,秋高气爽,诗人深深陶醉在此情此景,而鸣禽日暮而归,然而诗人却不得归,临水自照,自己的斑斑白发在清泉中愈发显眼。诗人的这种情感在《重赠赵八给事》中更是有增无减,一句“耻负平生稽古劳”直叙对自己平生为名利所累的羞愧,“能迁趋驭寻蜗舍,不惜瑶华报木桃”更将自己误入尘网的悔恨之情一展无遗。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写的则是休沐日被何将军接去游园之事,园中莺飞蝶舞,水獭逐鱼,落日洒满平台,诗人和友人于春风吹拂时闲啜香茗,坐在在石栏边悠闲的题着桐叶诗,执着酒杯看着眼前这般幽景幽静,陶醉于山村野趣的诗人不禁羡慕起主人羲皇上人般的闲适生活,愈发不愿涉足官场了,只想此生植蒲柳,衣食无忧。然而蹉跎岁月,暮色茫茫,怅望着这大好的森林和山泉,不禁发出“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的感概来。

杨师道的《春朝闲步》“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雾中分晓日,花里弄春禽。野径香恒满,山阶笋屡侵。何须命轻盖,桃李自成阴。”描绘的是休沐之暇,漫步于北林看到池塘满芳草、花里动春禽、春笋屡侵阶,这副春景图有动有静,明媚动人,使得闲步之人也明朗轻快起来。

此类闲游之作,诗人大都是怀着一颗悠然之心,纵情于自然。睹幽景而生幽情,因幽情而生幽境,于幽境更生归意。“身居金马玉堂之近,职在献纳论思之地”的官员们,更生“云峤春临之想,灞桥吟哦之色”的诗人之质。

二、群贤毕至,欢歌宴饮

除了沉浸于山水,得自然之趣,唐代的官员们还喜宴饮。《许百官游宴诏》说: “非惟旬休及节假,百官等曹务无事之后, 任追游宴乐”。朝廷官员上至宰相朝官、下至地方官员的游宴之风相当盛行。储光羲《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就有云: “公府传休沐, 私庭效陆沉。方知从大隐, 非复在幽林。阙下忠贞志, 人间孝友心。既将冠盖雅, 仍与薜萝深。寒变中园柳,春归上苑禽。池涵青草色,山带白云阴。潘岳《闲居赋》,钟期流水琴。一经当世足,何用遗黄金。”写的就是在“公府传休沐”之时,一群志趣相投的官员在私家园林里“效陆沉”,这种悠悠然于园林的生活可谓是既有隐居的雅趣,又不至于久隔凡尘;既不废“忠贞志”,又怀有“孝友心”。他们在这种悠然自得的半吏半隐的生活中不仅保障了人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极大的满足了精神方面的追求,这可以说是唐朝那些既不愿弃绝公众生活又想寻求个人隐逸空间的官员的真实心理写照。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夫子笔下的休沐诗多是于友人休沐之时携手共游山林,举杯共醉菊花。《宴包二融宅》“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五日休沐日,相携竹林下。开襟成映趣,对酒不能罢。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先是写自己的居所枕清洛、接大野,来往的亦多是贤人长者,万物潇洒也即己之潇洒,在友人休沐之际两人于竹林间畅饮,兴尽而归之时夜色已暝。

王维《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描述的是百官休沐之时,齐聚韦嗣立之子韦恒东山别业的盛况。“万乘驻山外,顺风祈一言。高阳多夔龙,荆山积王与。盛德启前烈,大贤钟后昆。侍郎文昌宫,给事东掖垣。谒帝俱来下,冠盖盈丘樊。”盛赞了与会人员的才德兼备,“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则是对主人家风的溢美。“采地包山河,树井竟川原。岩端回绮槛,谷口开朱门,阶下群峰首,云中瀑水源”在对山庄选址、自然景观的描述中流露出对山庄主任的赞美。“鸣玉满春山,列筵先朝暾。会舞何飒沓,击钟弥朝昏。是日阳和节,清昼犹未喧”写的是歌舞华美的热闹场面。而即便是在如此热闹的集会中诗人仍“脱冠情弥敦”。诗歌本为实时的应景之作,主旨在通过形容宴集之乐以颂美高雅好客的主人,言辞间流露的是对主人虽身为朝臣,却意在山野,能知幽栖之乐的盛赞之情。

平素心系朝堂的达官贵人在休沐之时抛却一切凡尘琐事,齐聚一堂,不谈国事,只述闲情,虽是宴饮亦颇含雅逸。这种游赏雅集活动后来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帝王率领侍从之臣登高临水,欢歌宴饮,频繁临幸王公大臣、公主王侯的庄园宅第之时也时常有赋诗活动。

总的来说无论是诗人于山野之中而思幽隐,还是于欢歌宴饮间美达官贵人身居廊庙而心系山林,都体现了唐朝“丘壑夔龙”“衣冠巢许”的人格期许,以及山庄休沐为隐逸的意识与风气。在政治相对清明的唐朝,文人大都怀着一颗济世之心渴望建功立业,但公务繁剧常使士人感到汩没情性,他们还需要有一片精神的净土,而休沐使得他们有有时间去寻觅这方净土。园林别业、山郊野外、旧居故里成为士人津津乐道的休沐之地,他们“章奏休沐中京罢,云泉别业归。拂琴铺野席,牵柳挂朝衣”,徜徉其中,随时可以产生“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的隐逸愿望。所以,无论是游山玩水,纵情于自然美景,还是群聊欢聚,体会雅集之趣,唐朝的士人对山林的向往使得他们往往于作品中流露出挥之不去的思归、羡归、赞归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林继中.唐诗与庄园文化[M].上海:漓江出版社,1996.

[5]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罗宗强.隋唐五代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隐逸田园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田园乐趣多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