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背景下“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14-10-21庄凯

职教通讯 2014年3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高职

摘要:“模具制造工艺学”是高职类专科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分析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授课方法、课程质量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工学结合背景下“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庄凯,男,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30-0024-0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的深入,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国要完成经济转型及“十二五”规划,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与各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性人才。[1]高职院校正承担着培养技能性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然而,自1998年第一所高职院校创办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教学质量不高,与产业发展脱节,服务产业的能力较差等问题尤为突出。[2]因此,必须围绕服务产业的宗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模具是制造业的明珠,模具的制造工艺水平直接影响诸如汽车、家电、电子等众多行业的发展。“模具制造工艺学”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基本沿用本科类院校的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性内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的工程实践。造成模具制造工艺教学与工程实际具有较大差距,远远达不到模具行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本文主要结合教学相关经验与实际调研,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模具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模具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模具制造工艺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基本概念、典型模具零件的制造工艺、电火花加工的原理与应用、模具装配工艺和先进制模技术。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对“公差与配合”、“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数控技术”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同时,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基于模具制造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怎样制造模具以及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程问题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学习,学生应熟悉各种模具加工技术,并能将其合理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能编制合理的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并能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能正确装配模具,并最终制造出优质的模具。

二、“模具制造工艺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缺乏工程实践内容

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主要借鉴本科院校,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内容有限,且这些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单个或若干个知识点的实践训练,缺乏与实际模具制造过程相对应的系统性工程实践。[3]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的教学脱离生产实际,教学所提倡的实践性缺乏实际内涵。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以期教学与产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校企合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就业角度,而专业内涵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内涵。

(二)课程内容陈旧,远落后于产业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模具制造工艺的知识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发展。然而,相对于模具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新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知识内容和产业需求的脱节。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通过知识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既能跟上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在有限的教學时间里,让学生系统地学到模具制造工艺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需要结合产业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三)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讲授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板书讲授来看,的确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对于具有很强综合性、工程性的模具制造工艺学知识的教学来说,还远远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讲、演示,参与教学的方式主要靠听以及与教师的问答互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无法调动,教的效果、学的质量欠佳,更谈不上与工程接轨的知识应用。

(四)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培训不及时,不到位

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了教师岗位,没有工程实践经验;还有很大一部分“双师型”教师进入学校以后,长期脱离企业实际生产,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缺乏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的培训机制不健全,对教师有关理论培训、技术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很多培训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专业素质不强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又一瓶颈。

(五)教学设备不完善,配置不合理,难以支撑模具制造的整个工艺过程

模具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设备要求较高。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加大了教学设备的投入,但是,这些设备在购置时往往考虑多个专业的通用性要求,主要满足各专业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实训,并非针对模具制造工艺整个系统来进行配置。因此,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设备配置不完善,很难支撑模具制造工艺的整个过程。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改革措施

(一)采取学校企业共同培养模式,努力营造基于企业工程实际的学习氛围

为了让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具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所需要的各项素质,必然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4-5]只有校企共同培养的模式,才能解决教学与产业脱节的问题,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与产业接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校企共同培养成功与否、能持续发展与否的关键是要让参与校企共同培养的各方,包括企业、企业工程人员、教师、学生、学校都能够得到发展,尝到“甜头”。

因此,校企共同培养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企业与学校、工程人员与教师的交流,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与需求;(2)教师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积累教学素材,服务企业发展;(3)邀请企业工程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如专题讲座、参与授课、传授技术经验;(4)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围绕模具制造工艺的整个过程进行顶岗实习;(5)学校发挥协调作用,为校企合作争取政府政策性支持。通过校企共同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与产业接轨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同时,借此深化校企合作的专业内涵,并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共同发展,校企双赢。

(二)优化教学内容,着眼于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需要和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更新,对于教学内容提出以下要求:(1)课程内容要跟得上技术的发展,能与企业的工艺技术匹配;(2)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前提下,应该对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知识体系既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又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3)在教学内容上应多增加实际工程案例,使知识更易于接受、掌握,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工程案例教学为主,通过项目驱动教学

在“模具制造工艺学”传统教学中,往往各知识点单一讲解,缺乏对知识点的操作验证、结合工程的系统性应用,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结合多媒体对知识进行系统性讲授的基础上,要注重以下方面:(1)要落实好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掌握技能;(2)进行项目驱动教学,以由简入难的工程實际项目为任务,使学生对模具制造工艺整个过程有较深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技术专攻方向,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学习锻炼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职业规划打下基础;(3)引入企业工程人员参与教学,传授技术经验,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从而使教学达到“知识点靠讲授,知识理解靠做中学,知识应用靠项目实践”的要求,促进学生学的积极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6-10]

(四)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加大教师的各项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工程实践中,提高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使教师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积累工程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做到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科研水平,为学校、企业更深层次的研发创新合作打下基础,使校企合作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11]模具制造工艺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教学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提高模具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学团队的建设及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模具制造工艺教学质量的又一关键。[12]

(五)合理配置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在购置实训设备过程中,既要考虑通用性,也要考虑各专业的特殊性,设备的配置要为模具制造工艺的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应看到,设备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要合理利用起来,使其不仅能为教学服务,还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为设备的更新换代及新设备的购买积累资金,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应该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六)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要使教学与工程实际接轨,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准确地说,应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以工程实际要求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从而使课程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在评价体系中,应该将技能操作作为评价重点,鼓励学生积极考取模具工资格证书,使评价体系更具实用性、权威性。

综上所述,“模具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提高其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达到模具产业对高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团队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要在争取政府对学校、企业的政策支持上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从而使“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获得丰富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鲁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96-98.

[2]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J].职教论坛,2006(12):1.

[3]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8-31.

[4]聂伟.从职业教育发展史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必然性[J].职教论坛,2011(15):38-40.

[5]刘雯,罗尧成.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24):61-64.

[6]陈永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11(8):53-55.

[7]刘志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15):19-22.

[8]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1.

[9]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46.

[10]许淳.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J].职教论坛,2012(8):13-15.

[11]刘旺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驱动力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7-9.

[12]鲁昕.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6-10.

[责任编辑盛艳]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校企合作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