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辑力”论争的思考
2014-10-21张爱华
[摘 要] 有关编辑力的论争主要有四个视角: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生产力;在信息传播的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传播影响力;在媒介竞争的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在编辑职业素养的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论争深化了编辑出版者的自我角色认同和对编辑出版活动的认识,促进了编辑学的纵深发展,指明了提升编辑力的方向。编辑力的本质,是编辑基于编辑出版活动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编辑力研究既要符合中国编辑出版实践的发展现状及生态环境,也要对提升编辑力和开展编辑出版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编辑力 生产力 传播影响力 核心竞争力 综合职业能力 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5-0031-03
Thoughts on the “Editing Force”Debates
Zhang Aihu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Guangzhou, 510055)
[Abstract] The debates on editing force mainly base on fou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force and production relation, its a kind of productive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ts a kind of communicating influ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competing, its a kind of core compet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itor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it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The debates deep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ditors rol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editing activities. The debates also advanc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dactology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iting force. Essentially, editing force is the initiative of the editor based on the editing activities and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of editing force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diting activities, but also enhance the practice of editing.
[Key words] Editing force Productive force Communicating influence Core competency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Initiative
近年来,关于编辑力的探讨引起编辑出版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探讨虽未达成共识,但编辑力论争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最后的结论——各种激烈的争论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编辑力的魅力,加深了人们对这一流行媒介话语的认识。而且,研究探讨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编辑力和编辑出版活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近年来“编辑力”论争的视角和意义进行梳理,以澄清论争的原因并促进“编辑力”研究。
1 “编辑力”论争的四个视角
当前关于“编辑力”的各种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视角。
1.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编辑力是一种生产力
有关编辑力的学理探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1985年第4期《编辑之友》发表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冯国祥的《图书编辑力浅论》,冯国祥因此被认为是最早提出编辑力这一概念的学者[1]。后来,日本出版人鹫尾贤也在《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一书中也提出了编辑力概念并受到广泛关注[2]。
冯国祥是以生产力理论为依据,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基于图书出版来探讨编辑力问题的。他认为,图书编辑力“属于知识产品的生产力和传播力的范围……是适应以图书形式传播知识的精神产品的要求,对凝结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知识的书稿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3]。但是,他虽然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讨论编辑力,但对编辑力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对著述的选择、修整、组装力就是编辑力”这样的层面上。
真正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对编辑力进行全面论述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幼民先生。黄幼民在《编辑学原理及应用》一书中专门探讨了“编辑的生产力属性”。他提出,“对编辑的生产力属性,在编辑学中,称之为编辑力。将编辑的生产力属性称之为编辑力,是就编辑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而言的。编辑力的构成要素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相同”[4],即具有一定编辑能力、编辑经验和编辑技能的编辑者,以编辑工具为主的编辑劳动资料,在编辑过程中加工、改造的编辑对象。因此,“编辑力同生产力一样,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的,它也是生产力”[5]。endprint
显然,这种认识触及编辑出版活动的本质,即编辑出版活动属于上层建筑。这种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观照编辑出版活动的探讨,有助于科学认识和从事编辑出版活动。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媒体编辑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力的差异性,也有助于理解和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的编辑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力的差异性。
1.2 信息传播的视角:编辑力是一种传播影响力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编辑出版活动无疑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李建伟、董彦君、李天姣认为,“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编辑力尤其是参与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创造和传播的社会公众编辑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6]。曹维劲指出,“图书出版究其本质是大众传播,编辑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的信息传播过程”[7]。从图书的传播影响力来看,编辑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的选择能力;二是对文本的提升能力,即传播中一种信息整合与处理的能力;三是对图书的推介能力。它们形成于图书(书稿)传播过程中,体现在图书传播效果上。因此,“传播影响力以编辑力为前提,编辑力以传播影响力为诉求”,“编辑力就是传播影响力”[8]。
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致效是信息传播的终极目标。编辑出版的目的在于编辑成果能对受众产生影响。把编辑力界定为一种传播影响力,凸显了信息时代编辑对提升信息传播效果的追求,这就必然要求编辑重视受众(或曰市场)的需求。因此,这种视角契合了信息时代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媒体现实需求和受众诉求。
1.3 媒介竞争的视角:编辑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媒介竞争是推动编辑出版改革的动力之一。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在这种生态之下,媒体自身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9]。编辑力的提出是适应新时期媒介生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兴起的,编辑力的流行,不仅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媒介竞争视角对编辑力的探讨,正是对编辑出版界现实需求的一种观照和回应。
基于这一视角的观点认为,期刊等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即编辑力”[10],“编辑力主要体现在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等几个方面,“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出版机构不可能凝聚一个好的出版团队”,“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编辑也不是一个好编辑”[11]。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在全媒体时代,对出版编辑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编辑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能力、选择能力、策划能力、表现力、整合力、信息获取能力、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经营力等”[12]。
1.4 编辑职业素养的视角:编辑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对编辑力的探讨,还有很多是从编辑出版流程及其基本环节出发,认为编辑力集中体现了编辑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当然,由于媒体属性、编辑对象、编辑环节、编辑手段等不同,编辑力的具体表现也有差异。
李军领从编辑工作流程出发,将编辑力划分为策划力、组织力、审读力、选择力、加工力五种能力,并将其称为编辑力的“五力模型”[13]。鹫尾贤也在分析编辑力时提到的“取材、策划约稿、催稿、编辑实务、校稿、宣传、发行、联系作者”等也囊括了编辑出版的基本流程。
由于编辑出版的具体媒介和环节不同,编辑力的构成也有差别。罗庆学提出,“新闻编辑力主要表现在:发现力,即发现新闻的能力;选择力,即对新闻主次轻重的辨识能力;表现力,即对新闻的内容和形态的呈现能力;整合力,即对各新闻要素及社会关系的调配和利用能力”[14]。敬亚平认为,“编辑力包括编辑的创造力、策划力、选择力、营销力以及公共力等,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15]。沈瑞认为,“编辑力是指做好书的能力”[16]。张静影提出,“编辑的编辑力体现在创新力、眼力和组稿加工能力”[17]。周琳达、沈阳认为,基于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到达的编辑的编辑力体现为“新四力”,即发现力、呈现力、判断力和决断力[18]。
刘章西、糜倩、万山等从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特点考察编辑力,认为“编辑力包括编者的体力、智力、心力、精力以及由这诸多因素所形成的综合功力和编辑能力等”[19],“是编辑人员全面动用自己的个性、人格、教养、知识、技术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通过策划、选材、编审,甚至参与创造等过程,再以‘报、‘刊、‘书、‘网的方式交到读者手中的问题前瞻力、创意构能力、知识把握力、人际交往力等的综合体现”[20]。李玉恒基于该视角,将编辑力定义为“解析力”[21],路征远更直接提出,“编辑劳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编辑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力”[22]。
2 “编辑力”论争的现实意义
争论的意义,就如同“意见的公开市场”,真理通过这一自由、开放市场实现“自我的修正过程” [23]。尽管对编辑力的界定存在不同观点,但编辑力对编辑出版实践的积极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走近编辑力”已成为编辑出版界的一种共同需求。
2.1 论争强化了编辑出版者的自我角色认同
对编辑力的探讨,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展现了编辑力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每一种界定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人们对编辑出版职业特性的认识及对从业群体的期望。对编辑力的探讨,不仅让编辑出版者从多维视角省思自己的职业特点、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和价值诉求等,增强自我角色认同,也让社会对编辑出版者有了崭新的认识,提升了编辑出版者的社会认同度。
2.2 论争深化了对编辑出版活动的认识
编辑力论争表明,编辑出版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层面的工作,也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编辑出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文化构建和传承有着重要作用,编辑出版者是这种创造性劳动的主体。通过对编辑力的探讨,编辑出版者不仅对编辑出版流程及具体环节进行深入考察和审思,而且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其中,积极思考如何结合编辑出版活动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推进编辑出版实践。endprint
2.3 论争促进了编辑学的纵深发展
提倡建立微观的“编辑力学”,可谓这场论争的一个重要成果。2007年,刘章西首次提出“编辑力学”概念并对“编辑力学”进行了初步建构。他认为:“编者将力的诸要素运用于编辑工作的学问,谓之编辑力学。编辑力学是对以往编辑学的一种深化性研究。它与传统的编辑学在研究对象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传统的编辑学主要是研究编辑工作的客体的,即研究编辑工作的基本原理、规律和一般要求等;而编辑力学,则主要是研究编辑工作的主体的,即把编者如何聚力、着力和做功等,作为编辑工作的轴心加以研究。”[24]虽然这种建构未得到广泛认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编辑学学科建设。从当前研究来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力学和编辑学,尚需进一步加强编辑学的学理研究,尤其是要运用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视野,借鉴古今中外编辑出版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
2.4 论争指明了提升编辑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关于“编辑力”的论争,是因为大家对“编辑”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由此导致编辑力的构建和指向存在差异。但无论论争基于何种视角,都强调作为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因为编辑力的运用而实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基于此,笔者认为,编辑力是编辑基于编辑出版活动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诸如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等。因此,对编辑力的探讨和研究应该基于系统论和生态学的视角,既要符合中国编辑出版实践的发展现状及生态环境,也要有利于促进编辑出版者更好地提升编辑力、运用编辑力去开展编辑出版实践。惟有如此,才能全面把握编辑力的内涵,进而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和价值。
注 释
[1]王华良.“编辑力”概念的首先提出者[J].编辑学刊,2013(6):50-52
[2][日]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
[3]冯国祥.图书编辑力浅论[J].编辑之友,1985(4):4-9
[4][5]黄幼民.编辑学原理及应用[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93:34-35
[6]李建伟,董彦君,李天姣.社会化媒体编辑力初探:以新浪微博为例[J].中国编辑,2012(3):30-34
[7][8]曹维劲.编辑力即传播影响力[J].编辑学刊,2013(6):56-57
[9]张爱华.新世纪《羊城晚报》新闻策划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5
[10]杨丽萍.对提升期刊编辑力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48-50
[11]刘逸.试论编辑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44-446
[12]和.全媒体时代的出版“编辑力”探析[J].中国编辑,2012(3):24-29
[13]李军领.编辑力“五力模型”的试探[J].编辑之友,2011(4):71-73
[14]罗庆学.新闻编辑力:媒体参与竞争的重要环节[J].中国报业,2008(2):43-45
[15]敬亚平.关于增强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编辑力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5):5-8
[16]沈瑞.也谈“编辑力”[J].编辑学刊,2012(6):102-104
[17]张静影.说说编辑力[J].编辑学刊,2012(4):88-89
[18]周琳达,沈阳.社交媒体环境中编辑力的开发[J].编辑学刊,2014(1):72-75
[19][24]刘章西.对编辑力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新闻前哨,2007(2、3):30-32
[20]糜倩,万山.编辑与做人:对提高编辑力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7):82-84
[21]李玉恒.论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闻编辑力[J].中国出版,2013(8月下):30-32
[22]路征远.出版“编辑力”与学习[J].理论建设,2013(3):96-98
[23]张隆栋,姜克安,范东生.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9
(收稿日期:2014-04-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