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海外投资中的问题研究
2014-10-21王松茂
王松茂
[摘 要] 出版业海外投资是深度参与国际出版产业分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出版业国际化布局中的贸易优先取向,使我国出版业的海外投资速度相对滞后,另外还存在我国海外投资的顶层设计缺失,出版企业海外投资策略失当等问题。
[关键词] 出版业 出版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5-0066-05
On the Problems in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Wang Songma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of publish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celerat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Due to the trade preferred orientation,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of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hina lags relatively. The industry promotion policy in top level design is not perfect, the micro-investment strategy of publishing enterprises should be modified in investment cycle,investment mode and operating rule.
[Key words] Publishing industry Publishing enterprise FDI Going abroad
海外投资是我国出版业根据国家发展利益、顺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出版业“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举措。合理的海外投资布局与策略不仅有助于我国出版业深度参与国际出版产业分工与国际图书市场竞争,也有助于在文化全球化竞争中,实现扭转文化贸易逆差、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目标。自2003年1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出版业“走出去”战略以来,出版企业到境外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产业界的共识。特别是随着2012年《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出版业海外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完善,政策指导性增强,出版业海外投资取得了显著效果。2013年中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公司、中国教育传媒集团3家中国出版企业进入全球出版业50强。2014年,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教育传媒集团又分别前进8位和9位,分列第14位和第21位,年收入分别为14.99亿美元和11.52亿美元。其中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出版集团在海外已拥有9家出版公司、7家分公司和代表处、11家书店;中国教育传媒集团控股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虽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其收入包含印刷、媒体及其他业务,未进入榜单,但两家公司也是积极布局海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凤凰传媒2014年更以8000万美元收购美国出版国际公司童书业务及其位于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海外子公司的全部股权和资产,实现了对电子有声童书全球市场的崭新布局。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业构建全球竞争力的途径。然而,中国出版业海外投资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 我国出版业贸易优先的国际化布局导致海外投资相对滞后
2000年,我国首次将“走出去”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十多年来对外投资已走上快车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由2000年的9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1096亿美元,总量达到6091亿美元[1]。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初始目标是扭转图书贸易逆差,缓解文化赤字,因此,在图书贸易、版权贸易等领域的扶持力度持续增强。自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颁发后,2006年11月,国务院又转发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其中制定多项政策和措施以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2007年4月,商务部、外交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推出一系列扶持和促进图书贸易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供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补充国家资本金、绩效奖励、保险费补助和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多种支持方式。《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可以得到资助,重点图书和专业学术著作出版困难可以得到补助,优秀图书可以得到奖励。《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出口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产品的企业可以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出版产品和服务等的出口可以获得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保费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规定,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的出口类企业和项目可以得到支持。依照《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等项目可以得到资助。但是,对于出版业海外投资,除去与贸易相关的政策以外,仅有一项政策,即依照《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鼓励新闻出版企业使用自有外汇资金、符合规定的国内外汇贷款、人民币购汇或实物、无形资产及经外汇局核准的其他外汇资产来源等进行境外直接投资[2]。可见,出版业“走出去”实践重点是产品输出,较少关注资本输出。这从近十年来对外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的迅猛增长和海外投资的相对滞后的对比中可以得到印证。然而,从世界出版业升级的实践看,海外投资是推动出版物输出、构建强大外层文化力量的有力途径,是出版业“走出去”的高级形态。因此,我国应在重视出版物出口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出版资本“走出去”,依托跨国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途径,推动出版业的资本输出,提高海外经营能力,通过产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双轮驱动,构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endprint
2 出版业海外投资战略顶层设计缺失
虽然国家为推进出版业海外投资陆续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出版业海外投资也有较大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整体制度安排、政策规划配套、宏观指导推进等方面缺少统筹设计,制度和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出版业海外投资以单独推进为主,没有有效嵌入国家总体对外战略之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对外交往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外交政策、文化交流政策和经济政策也同时营造着有利于出版业海外投资的文化与经济氛围,各种经济、文化交流项目和援外项目大幅增加。仅以孔子学院为例,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在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学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3]。但我国的对外图书市场仍然扎堆在周边中华文化圈和发达国家市场,其他区域市场鲜见踪影。另外,我国参与的国际会议、旅游、影视、体育、艺术、文化活动日益频繁,但也没有与出版产业“走出去”的推进形成合力。即便都归属于新闻出版广电系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也鲜见与出版业的共同投资与协作。如何与其他产业协力开展海外投资,构建更清晰的“走出去”蓝图,是我国出版业海外投资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出版业海外投资政策政出多门,系统性不强。目前,为推进我国出版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包括文化产业方面出台的财政税收优惠措施超过40项,但从扶持措施的内容来看,其中许多政策的过渡性色彩浓厚,政策层级较低,扶持政策的期限较短,有些甚至短至2—3年,与海外投资需要的长期性难以匹配。很多政策还在不断调整之中,有些政策措施的应景性很强,甚至存在一事一议现象,难以为出版业海外投资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与政策支持。同时,现有多层级管理体制限制了海外投资的审批效率。目前出版业海外投资的管理模式,需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商务部、文化部、财政部、国资委、外管局等多部门各自参与,条块分割的格局会导致部门目标冲突、管理效率不高。比如,我国已有由新闻出版总署启动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原创网络游戏海外推广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边疆地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扶持计划以及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启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又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与前述政策和举措初衷接近,不仅浪费政策资源,也容易造成项目设计重叠、交叉,影响政策效率。
第三,目前我国出版业海外投资促进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虽然财政扶持政策会对出版业海外投资起到重要的培育和推动作用,但通常受益的只有中央级和大型出版集团。出版市场具有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结构特征,中小出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国际化的主力军,但目前的政策规定使我国多数出版企业很难享受到相关优惠,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出版业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
3 出版企业海外投资策略失当
作为海外投资的微观载体,出版企业的海外投资策略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得失。纵观我国出版企业近年来的海外投资策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浪潮式投资,未能充分利用海外投资良机。由于我国出版企业改制时间较短,对市场适应能力有限,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不深入,在试水境外投资的初期,出现了浪潮式、一窝蜂的投资现象,属于典型的顺周期投资模式,在经济环境乐观的时候,加大海外投资的比重,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投资分析能力,丧失投资良机。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我国海外投资机会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从2004年开始微弱升值,2006—2008年升幅略微扩大,2009年以后加速升值。从投资成本角度看,2006年开始,我国企业获得海外投资的良机,其中2009年以后是最佳时间窗口。应该肯定的是,我国出版企业抓住了2007—2008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海外投资机会。在这两年,先后有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投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与加拿大利盛公司合资建立中国现代书店列治文分店、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海外第一家合资出版公司中国出版(巴黎)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澳洲多元文化出版社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合资注册成立中国出版(悉尼)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与美国培生教育集团合作成立中国出版国际公司(纽约)、中国出版集团在加拿大温哥华创立中国出版(温哥华)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并购韩国阿里泉出版株式会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收购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的医学图书资产等多个海外投资项目完成。遗憾的是,我国出版企业没有抓住2009年人民币快速升值创造的海外投资机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投资项目锐减,直到2013年,随着欧美市场回暖,海外投资才逐步回升。
第二,控股型偏好导致海外投资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弱。绿地投资与并购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国出版企业采用的主要投资方式。但无论是新建国际出版公司、代表处和书店,还是直接并购海外出版公司,我国出版企业均偏好全资拥有或多数控股。这种控股型偏好,导致出版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偏小,产业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弱,小散乱现象突出,难以在东道国进行系统化经营,遑论建立全球性生产经营网络。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部化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之一,但企业必须有能力把所有权优势延伸到投资东道国,与当地投资环境和生产要素更好地融合。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随着距离的延长或环境的变化而递减的。由于目前我国出版企业在对外投资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投资时更应考虑区位优势,降低股权控制要求。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供的金融创新工具,综合利用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灵活使用出口、版权贸易、直接投资、兼并、战略联盟等手段,积极参与国际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与经营,完善我国适应出版业国际化的新业态,深度开发国外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区别规模经济、核心技术、市场销售等不同目的选择合理的投资形式。endprint
第三,国企式经营导致海外投资缺乏长期性和前瞻性。由于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我国出版产业链的绝大多数环节,国有资本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出版企业的国有资本属性明显,国企式经营特征明显,如强调资源垄断经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好大喜功、官僚作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导致出版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不同程度存在国企投资经营的惯性和思路,强调经营规模和硬件投资,忽视内容和创意,以业绩思维而不是企业战略思维推进海外投资项目。部分出版企业实施海外投资项目的主要目标不是海外市场,而是政府的相关政策优惠,利用政府提供的财税优惠措施套取短期利益,忽略海外投资的长期目标和利益。
国企式经营的另一弊端是主业单一与业务庞杂并存问题突出。一方面,由于我国跨地区、跨媒介经营的管制比较严格,出版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出版产业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无法实现出版产业链整合的一体化优势,困守传统出版业态,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出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经营业绩等考虑,出版企业竞相推行横向多元化经营策略,导致业务庞杂,这从我国上市出版企业的经营范围(见表2)就可见端倪。国企式经营的这一弊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出版企业利用海外投资创新业态,完善价值链。出版业属于目前新技术应用最广泛、技术创新最活跃、业外资本进入最踊跃的科技、媒体与通信(TMT)领域,技术创新对出版产业的业态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版产业的边界不断向外延伸,产业裂变和产业融合同时进行,产业空间不断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集团相比,我国出版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由于自身业态老化,技术前瞻性不足,导致海外投资项目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出版生产业务和零售业务,媒介融合的理念欠缺,对事关出版新业态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技术和项目投资缺少前瞻性和提前布局,最终使得海外投资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资源、技术,反而成为西方国家出版产业淘汰落后业态的承接者。
此外,在海外投资实践中,受“中国威胁论”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对象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妨碍中国企业进入或正常经营,甚至妖魔化中国企业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国资性质的出版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容易被东道国认为与中国国家战略需要相关,从而遭遇投资障碍,如审查和刁难增加,投资项目被局限在非内容生产环节和专业出版领域,2010年成都博瑞传播和南方报业集团洽购美国《新闻周刊》因非价格原因遭拒即是明显的例证。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出版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出版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只有深入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与规律,优化出版业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完善出版企业的海外投资策略,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注 释
[1]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OL].[2014-07-10].http://www.safe.gov.cn/:35
[2]相关文件参见《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关于重新修订印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2012年4月28日,财文资[2012]4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07年8月22日,财教[2007]157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2009年3月27日,财税[2009]31号),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2012年9月9日),商务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0]28号2010-02-01),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7年10月12日,财教[2007]258号),外汇局关于发布《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的通知(汇发[2009]30号)。
[3]孔子学院总部网站[OL].[2014-07-10].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参考文献
[1]朱春阳.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何困难重重:以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政策为视角的考察[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2(16)
[2]于慧玲,齐黎丽.“中国梦”与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分析[J].人民论坛,2013(33)
[3]王家新.振兴文化产业的财政思考[J].求是,2013(18)
[4]姚永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模式的重塑[J].出版科学,2012(2)
(收稿日期:2014-08-10)endprint
第三,国企式经营导致海外投资缺乏长期性和前瞻性。由于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我国出版产业链的绝大多数环节,国有资本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出版企业的国有资本属性明显,国企式经营特征明显,如强调资源垄断经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好大喜功、官僚作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导致出版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不同程度存在国企投资经营的惯性和思路,强调经营规模和硬件投资,忽视内容和创意,以业绩思维而不是企业战略思维推进海外投资项目。部分出版企业实施海外投资项目的主要目标不是海外市场,而是政府的相关政策优惠,利用政府提供的财税优惠措施套取短期利益,忽略海外投资的长期目标和利益。
国企式经营的另一弊端是主业单一与业务庞杂并存问题突出。一方面,由于我国跨地区、跨媒介经营的管制比较严格,出版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出版产业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无法实现出版产业链整合的一体化优势,困守传统出版业态,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出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经营业绩等考虑,出版企业竞相推行横向多元化经营策略,导致业务庞杂,这从我国上市出版企业的经营范围(见表2)就可见端倪。国企式经营的这一弊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出版企业利用海外投资创新业态,完善价值链。出版业属于目前新技术应用最广泛、技术创新最活跃、业外资本进入最踊跃的科技、媒体与通信(TMT)领域,技术创新对出版产业的业态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版产业的边界不断向外延伸,产业裂变和产业融合同时进行,产业空间不断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集团相比,我国出版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由于自身业态老化,技术前瞻性不足,导致海外投资项目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出版生产业务和零售业务,媒介融合的理念欠缺,对事关出版新业态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技术和项目投资缺少前瞻性和提前布局,最终使得海外投资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资源、技术,反而成为西方国家出版产业淘汰落后业态的承接者。
此外,在海外投资实践中,受“中国威胁论”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对象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妨碍中国企业进入或正常经营,甚至妖魔化中国企业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国资性质的出版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容易被东道国认为与中国国家战略需要相关,从而遭遇投资障碍,如审查和刁难增加,投资项目被局限在非内容生产环节和专业出版领域,2010年成都博瑞传播和南方报业集团洽购美国《新闻周刊》因非价格原因遭拒即是明显的例证。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出版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出版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只有深入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与规律,优化出版业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完善出版企业的海外投资策略,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注 释
[1]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OL].[2014-07-10].http://www.safe.gov.cn/:35
[2]相关文件参见《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关于重新修订印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2012年4月28日,财文资[2012]4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07年8月22日,财教[2007]157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2009年3月27日,财税[2009]31号),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2012年9月9日),商务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0]28号2010-02-01),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7年10月12日,财教[2007]258号),外汇局关于发布《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的通知(汇发[2009]30号)。
[3]孔子学院总部网站[OL].[2014-07-10].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参考文献
[1]朱春阳.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何困难重重:以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政策为视角的考察[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2(16)
[2]于慧玲,齐黎丽.“中国梦”与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分析[J].人民论坛,2013(33)
[3]王家新.振兴文化产业的财政思考[J].求是,2013(18)
[4]姚永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模式的重塑[J].出版科学,2012(2)
(收稿日期:2014-08-10)endprint
第三,国企式经营导致海外投资缺乏长期性和前瞻性。由于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我国出版产业链的绝大多数环节,国有资本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出版企业的国有资本属性明显,国企式经营特征明显,如强调资源垄断经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好大喜功、官僚作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导致出版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不同程度存在国企投资经营的惯性和思路,强调经营规模和硬件投资,忽视内容和创意,以业绩思维而不是企业战略思维推进海外投资项目。部分出版企业实施海外投资项目的主要目标不是海外市场,而是政府的相关政策优惠,利用政府提供的财税优惠措施套取短期利益,忽略海外投资的长期目标和利益。
国企式经营的另一弊端是主业单一与业务庞杂并存问题突出。一方面,由于我国跨地区、跨媒介经营的管制比较严格,出版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出版产业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无法实现出版产业链整合的一体化优势,困守传统出版业态,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出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经营业绩等考虑,出版企业竞相推行横向多元化经营策略,导致业务庞杂,这从我国上市出版企业的经营范围(见表2)就可见端倪。国企式经营的这一弊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出版企业利用海外投资创新业态,完善价值链。出版业属于目前新技术应用最广泛、技术创新最活跃、业外资本进入最踊跃的科技、媒体与通信(TMT)领域,技术创新对出版产业的业态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版产业的边界不断向外延伸,产业裂变和产业融合同时进行,产业空间不断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集团相比,我国出版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由于自身业态老化,技术前瞻性不足,导致海外投资项目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出版生产业务和零售业务,媒介融合的理念欠缺,对事关出版新业态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技术和项目投资缺少前瞻性和提前布局,最终使得海外投资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资源、技术,反而成为西方国家出版产业淘汰落后业态的承接者。
此外,在海外投资实践中,受“中国威胁论”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对象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妨碍中国企业进入或正常经营,甚至妖魔化中国企业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国资性质的出版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容易被东道国认为与中国国家战略需要相关,从而遭遇投资障碍,如审查和刁难增加,投资项目被局限在非内容生产环节和专业出版领域,2010年成都博瑞传播和南方报业集团洽购美国《新闻周刊》因非价格原因遭拒即是明显的例证。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出版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出版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只有深入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与规律,优化出版业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完善出版企业的海外投资策略,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注 释
[1]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OL].[2014-07-10].http://www.safe.gov.cn/:35
[2]相关文件参见《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关于重新修订印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2012年4月28日,财文资[2012]4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07年8月22日,财教[2007]157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2009年3月27日,财税[2009]31号),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2012年9月9日),商务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0]28号2010-02-01),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7年10月12日,财教[2007]258号),外汇局关于发布《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的通知(汇发[2009]30号)。
[3]孔子学院总部网站[OL].[2014-07-10].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参考文献
[1]朱春阳.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何困难重重:以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政策为视角的考察[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2(16)
[2]于慧玲,齐黎丽.“中国梦”与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分析[J].人民论坛,2013(33)
[3]王家新.振兴文化产业的财政思考[J].求是,2013(18)
[4]姚永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模式的重塑[J].出版科学,2012(2)
(收稿日期:2014-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