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2014-10-21李荣
李荣
摘 要:閱读家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提到,应当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促使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能够初步的理解与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主要针对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措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部分,因此应当扩大课外阅读量,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此阶段内形成终身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孩子能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将来的发展将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在小学六年内的阅读量应当达到145万字。阅读课外读物能够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面,形成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阶段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较好,在此时勤奋读书,充实自己非常重要。在此阶段内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应当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其提供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并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来推荐书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向学生推荐书籍。对于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之前,应当先让学生喜欢上书中的故事。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育时,可选择《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念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选择自主阅读。
2.分段导学
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将小学语文阶段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内进行朗读时,都需要学生正确、有感情以及流利地朗读,但低年级的学生重在“学”,中级阶段的学生重在“用”,高年级阶段侧重于“能”。按照三个阶段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在指导四年级的学生阅读《绿色的记事本》时:为什么题目叫做“绿色的记事本?”这一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接着引题,如“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他的同学这样做是否正确?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等,如此学生便可在朗读中进行讨论,很快就能够解决问题。
3.使学生自主选择
当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当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尽量在学习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时,第二个自然段课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并将自己认为充满乐趣的地方画下来,然后对其进行解释,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表达出来,对于喜欢画画的同学来说,也可以将此种景象画下来。如此学生便可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并主动地进行画、读以及欣赏,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指导进行有目的阅读。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以及能力来确定阅读的内容。有目的的阅读形式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告知学生,读书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应当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阅读,如此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阅读课放在重要的位置,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逐步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开展阅读课程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鞠勤,杨梅芳,岳庆莲.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8).
[2]赵海延,周玉海,王立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通向高效语文课堂的最近通道[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4).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第十七小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