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层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2014-10-21杨震国
杨震国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平时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早已完成学习任务,偷偷地玩游戏、看网页、聊天;而另一部分学生操作缓慢,经常犯些简单操作错误,学习任务不能完成;还有个别学生基本操作都有障碍,完成任务很困难。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根源的因素是由学生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如何能滿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成为困扰信息教师的棘手问题。“分层模式下的小组合作”这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恰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能开发利用差异,从而提升信息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创建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呢?
一、分析学生差异,设定组内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拟定为三个层面:A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欠佳。B学习能力较为中等,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C学习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动手操作能力强。针对三个层面的学生寻找其适合的“最近发展区”,灵活机动地选择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每个层面的学生并非固定不变的,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整与重组,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分层并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精心设计分层教学过程,夯实合作基础
首先,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我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再次,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成,都能找到学习的快乐。最后,当学生完成作品得到反馈后,老师应及时加以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PowerPoint“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教学中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对幻灯片进行简单背景设置,会使用“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色”“应用设计模板设置背景色”“使用配色方案设置背景色”其中一种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背景设置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在熟练掌握背景设置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三种方法形成两种方法组合形成一种新效果的方法。如:可以使用“应用设计模板设置背景色”加“使用配色方案设置背景色”来设置更美观的背景。达到在基础方法上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动态调整分层模式,最优化合作学习
在多个层面中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指导不足的情况,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不同基础层面,可采取好伙伴合作学习,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做基础差、掌握较慢的学生的“伙伴学长”。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同一基础层面,也可采取灵活组队合作学习,学生的分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按能力或成绩固定分组,很容易让学生猜测到分组的依据,从而给自己贴上“学习好”“学习不好”的标签,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灵活组队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智力差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来实现合作学习方式。
运用“分层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面向有差异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使师生在共同发展中彼此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