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实践与反思
2014-10-21徐穆兰
徐穆兰
摘 要:案例教学是一种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初中生物教师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案例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一种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理论知识更形象、更生动;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很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案例情境中,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能高效地使学生对案例中的原理、方法、概念等知识获得感性认识。笔者多次参加听课,结合自己的施教经验,并对照新课标,深深体会到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积极倡导。
一、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教材编排的探究活动有的不易开展,有的教学效果不明显;(2)探究活动花费课堂和课外的时间太多;(3)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不注重探究性学习,只注重概念的直接学习;(4)教师不注重联系生活,发现和改进探究活动;(5)教师不注重研究教材,激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以上这些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和人为原因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其中主要是人为原因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案例创新
通过“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腐肉生蛆”“绿豆种子萌发需要水”“面包虫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这四个案例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对教材中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进行改进,将蚯蚓换成面包虫,可以解决蚯蚓本身给实验带来的干扰。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在成功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三、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运用四个不同的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设计,按照“了解—理解—加深—体验”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课堂探究
在生物课堂上,许多问题要由浅入深、浅入深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多个案例集合在一起使用,围绕在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每个案例的设计目标和使用价值,从而达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互动探究。
案例1:了解影响鼠妇分布的案例
设计意图:用3个问题复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1)鼠妇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2)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的探究方法是什么?(3)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最后教师点题:这就是很多科学家研究的方法,这种研究生命的方法就叫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它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
课堂反思:本案例可以有效地点题,直接进入学习的主题。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降低了难度,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为接下来科学探究概念的提出做好充分准备。
案例2:理解腐肉生蛆的典型案例
设计意图:(1)巧妙地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本案例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菊花、冰箱及发霉的橘子,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说明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来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发现、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踏上科学探究之路的第一步——提出问题。(2)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下列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变量?②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③如何设置对照?自主学习教材第28页第4~5段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分析得出本实验变量为腐肉是否与蝇直接接触,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由对照组和实验组组成。本环节通过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案例精讲:①实验设计——确定变量。例如案例1中探究光、水、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得出实验变量分别是光、水、温度,进一步分析得出本实验变量为腐肉是否与蝇直接接触。②实验设计——设置对照。出示对照实验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之处,这就是实验的变量,而且是单一变量。通过边讲边练,逐步提高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4)大家来找茬:本环节通过3个设计有缺陷的小实验方案(方案1:一个培养皿里放一块熟肉。缺陷是没有对照实验。方案2:两个培养皿里放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一块熟肉和一块生肉,熟肉上面盖上纱布。缺陷是有两个变量。方案3:两个培养皿里放上大小、质量相同的各一块熟肉,一个放在室内,一个放在室外垃圾堆旁。缺陷是有多个变量),让学生分别指出每个方案的问题所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中确定實验变量、单一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5)师生共同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课堂反思:(1)本案例让学生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了一些重要概念。(2)本案例利用身边的事物、图片,巧妙地引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3)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精讲、找茬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被逐渐打开。
案例3:绿豆萌发的加深案例
设计意图:本案例是穿插在案例2中的一个小案例,利用“绿豆种子萌发需要水吗?”这个案例教师通过4个方案设计出很多问题(见图1),引导学生学习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实验重复次数等都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反思:本案例是对案例2的有效补充和提升,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也为下一案例做充分准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何进行重复实验?设计对照实验的三个原则是什么?等等,都为接下来的体验探究(即案例4)做好充足的铺垫。
案例4:面包虫的体验案例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体验探究。首先教材中要求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由于本探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实验的结论和假设不一致,蚯蚓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的运动方式不一样等等。因此教师把它改成探究:面包虫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把蚯蚓换成面包虫主要有以下4点好处:①面包虫爬得快;②面包虫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③实验结论和作出假设相一致;④让面包虫沿着直尺爬,爬的是直线距离,解决无方向乱爬的问题等等。然后,按照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让学生逐步体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假设和实验设计;②小组合作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③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④与其他组表达和交流,分享成果,感受体验探究的快乐。
课堂反思:体验探究是学生学习生物最感兴趣的部分,他们很期待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功。但七年级学生在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预设,因此,有序地安排和适度地提醒是体验探究成功的关键所在。①改进实验。把实验材料由蚯蚓换成面包虫,为学生成功地探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如果用蚯蚓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实验效果不明显。②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前就分好四个组,组内再分工明确。③实验操作前进行适度的友情提示。如用两把直尺控制面包虫沿直线爬行;挑选爱爬的面包虫,待面包虫开始爬以后,再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及时把面包虫及其他器材恢复原样;控制好实验的时间,3分钟结束等等。通过体验探究,学生掌握和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述四个教学案例各自独立完整,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身边的事例,还注重讲解和体验;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四个案例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值得初中生物教师借鉴和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学中一直都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和职业倦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探究方式、方法的机会。教师如果能够更新理念,多动脑、勤动手,多研究教材,多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探究性学习一定会使初中生物课堂更加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邰玉韦.“体验式”案例教学在概念教学中实践与反思[J].中学生物教学,2013(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