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态度作为心理应激源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2014-10-21李五英郑媛
李五英 郑媛
摘 要: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作战官兵的政治态度是重要的心理应激源。政治态度的认知模式和心理结构决定了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倾向。政治信仰、立场和行为倾向决定了作战官兵心理抗压性,从而对参战部队的作战行动产生积极与消极影响。
主题词:官兵 政治态度 行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38-02
态度是一种心理活动。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能“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的或能动的影响”[1],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2]。
1 政治态度、政治制度与战争的关系
1.1 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就是作战人员对作战对象及作战行动所持有的评价与心理倾向[3],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反过来对外界事物和他人发生反应,产生某种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处于情感的范畴。
1.2 政治是心灵之战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被视为“心灵内部的斗争”[4]。纵观近代战争发生的原因,有的是想转移民众注意力,有的是为了选举舆情,还有的是为了从地缘政治上将某区域放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战争都是另一种“政治交往”[5]。
政治态度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战争的表现手段是暴力,暴力行为属于感情的范畴,自然也是心理战的目标。克劳塞维茨指出:作战不仅仅是双方物质因素的斗争,“它同时涉及使物质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政治态度决定参战人员(包括后方勤务人员)的价值观,即政治信仰和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在战场上表现为作战人员战斗意志,表现为战争期间民众的支持,这些都是战斗力的源泉。解放战争中支前工作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搞得有声有色,就是因为我军的战争目标与人民的价值追求一致,政治态度也获得高度统一。陈毅同志曾形象地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6]。用老百姓的话说,“敌人来后,我就隐藏,现在咱們的军队来了,不用说我就得干在头里”。可见,不论作战人员还是普通人民,政治态度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
1.3 政治制度是人的心理与态度的反应
每个民众个体组成公民这个群体,而公民是政府实行政治制度的对象,因此每个个体的心理、习惯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一定会在上层建筑中体现某种趋势和主张。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从人的本性出发,指出了公民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柏拉图曾经指出:“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们的性格……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力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如果有5种政制制度,就应有5种个人心灵”[7]。
2 政治态度内容及其心理结构
2.1 政治态度内容
政治态度内容包括作战人员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行为倾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作战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需要、兴趣和思想方法,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
2.2 政治态度的认知模式
政治态度的认知模式。政治态度的改变需要的是政治认知的改变,政治认知改变遵循个体认知变化开始,具体可以划分为:外界信息、环境刺激引起政治主体认知新改变、个别态度改变、群体态度的改变三个阶段[8]。由于外部政治世界变动、环境和各种信息刺激,受众主体掌握了大量与政治有关的新情况,从而在个别客观政治对象上发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判断。此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政治主体可能会改变其旧有的政治态度。而个别政治主体政治态度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即达到某种上限阀值后,必然会引起政治群体政治态度的变化,由此打破“原有的平衡,并开始寻找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找到新的平衡,就会因此发生政治主体心理应激反应。
2.3 政治态度的心理结构
心理应激反应的模式可以简单表述为:外界刺激因素—主体对威胁的评估—应激反应(或无应激反应)。那么政治作用于心理学可以运用下列模式:环境刺激—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在这个模式中,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前(即政治行为倾向)均属于政治态度。政治态度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三个心理结构,其具有稳定性特点,其中情感的成分占有重要位置。政治的心理结构与政治态度相对关系如下:政治信念(信仰)属于情感因素,在政治态度中属于首位,也是决定政治立场的关键因素;政治立场属于意向因素,就是人员欲采取的政治积极性;政治行为倾向属于认知因素,即政治认知,其是政治态度能够抵御心理应激的关键环节,也是能够改变政治信念的途径渠道。
3 作战官兵的政治态度对作战部队的影响
3.1 政治信仰对作战官兵具有强烈的防御功能和驱动作用
政治态度一旦形成,其就具有自我防御功能。这种功能会在紧张复杂的信息战场上对于作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如:为了避免来自敌方的冲击,拥有坚定政治态度的人总是喜欢与同一价值取向(即: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团结在一起,而对于持不同意见(即:欲逃避战场)的视为别有用心。因此,在战场上,具有坚定一致的政治信仰,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应对来自战场各种刺激和意外情况发生,提高政治主体对于外界各种刺激的压力,有效降低战时心理应激的发生。
政治态度中的情感体验对于作战人员的政治态度具有强烈的行为驱动作用。政治态度在作战时期突出表现在作战人员对于国家的认同意识[8],这些均是应对战时心理应激有效措施。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了能够获得国内民众甚至是伊拉克国民支持,在战前美军还大量出动飞机在伊拉克上空撒传单,并利用EG-130E心战飞机进行心战宣传。美军还借助网络、邮件、卫星等手段,强力介入伊拉克广播电视,进行舆论攻心。还散布关于投降、“起义”并避免遭到攻击的8种方法[9]。美英联军每攻占一座城市后,美英联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拆除萨达姆雕像、撕毁萨达姆宣传画像等等,让伊拉克民众从心里承认“萨达姆已经玩完了”,削弱伊拉克普通民众和伊拉克军队人员的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从而改变他们的政治态度。而对于美英联军,虽然无法避免人员伤亡的惨象,但是从战争的进程和对于胜利的心理预期,却起到的是提高抗压性、抗变性。
3.2 政治立场决定作战部队具有聚能效应
政治立场即作战人员对发动战争持有的是赞成还是反对,对于战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在心中的自我辨别。军队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神上的团结,“政治对战略来说都是一种鸦片”[10],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强烈的刺激,个体或群体的政治态度是比较难以发生变化的。战争性质决定于国内政治,因此作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是“每一种实际政治的基础”[10]。解放战争中老百姓对于同样是军人,采取态度不同,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事物所拥有的价值及其判断标准不同。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宣传战过程中,双方围绕制信息权展开的心理战会对于作战人员产生很大的冲击,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否则作战官兵在内外环境和宣传信息的说服刺激诱惑下,政治主体态度的改变,势必会“传染”、影响到作战团队的凝聚力,进而发生群体性的战时心理应激。
3.3 政治行为倾向影响作战官兵心理平衡
政治行为倾向与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能量”付出有关联。对于政治态度形成后,政治行为倾向稳定的人就不会再花费时间用自己的心理能量去评价论据和处理信息,对于信息来源的说服功能不予理睬。在对于信息的處理与拒绝过程中,新的政治态度很难进入政治主体即作战人员的价值体系,因而其政治行为倾向也比较稳固和持久。当团队(群体)原有的政治态度体系被打破,必然导致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因为外界的影响和内部的心理失衡,导致战时心理应激的发生。
政治行为倾向稳定性表现在精神力量方面。精神力量包括作战意志、勇气与信念、统帅的才能以及团体精神。精神要素贯穿于整个战争的领域,他与战场所有战场力量的意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由于交战双方政治世界的变动和赛博空间信息流的欺诈、威慑等刺激,作战人员掌握了大量的与作战、政治世界有关的新情况,从而对一些客观政治对象(即敌方)有了新的了解和判断,同时对于敌方的作战能量也有一个主观评估。不论情报信息真假,尤其是作战进程受阻的一方或者处于劣势的一方,个别作战人员可能会改变某些固有的政治态度,而个别政治态度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群体(团队)政治态度的变化。
总之,政治态度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时心理应激源必须要重点考虑和关注的,在未来作战中,我军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在道义和怀柔夺心战上,我军有着巨大的政治优势和民心优势,因为“交战的纯军事性质的东西,而战争则主要是政治行为”。
参考文献
[1] J.佛利德曼.D·西尔斯,等.社会心理学[M].高地,等,译.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 克特·巴克.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3] 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 (美)Jon Elster(乔恩·埃尔斯特).政治心理学[M].陈秀锋.胡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5]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曾令勋,等,人民战争[M].太原:中国解放战争大写实丛书,1999.
[7]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9] 刘义昌,徐海滨,主编.门杰,等,撰稿.伊拉克战争之谜[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
[10] (苏)沙波什尼科夫.军队大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