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生语文学习差异研究及教育对策
2014-10-21韩吉生
韩吉生
摘 要: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男女生语文学习的差异现象,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男女生语文学习对策探究,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干预,缩小这种差异,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男女生;差异;对策;因材施教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一个怪现象,就是男生普遍对语文学习感到困难,特别是在作文上的差异尤其明显,女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性别差异并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一、男女生语文学习差异成因分析
1.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女生有优于男生的学习语言的物质基础
根据科学研究,人的大脑两半球各有其相对的专门化功能。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数学运算和逻辑运算,右半球负责幻想、知觉、艺术欣赏。大多数男性左半球发达,而女性右半球发达,这就决定了男女的思维习惯的差异,造成男女生学科学习上的差异。
2.社会、家庭等教育环境对男女生的教育有着不同性别指向,形成男女生不同的思维形式
小孩刚出生,父母就会给孩子起带有鲜明性别特征的名字;穿着性别鲜明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男孩子的枪,女孩子的洋娃娃总是他们的最爱。男孩的父母强调他们要有成就、要竞争、要懂得控制情绪,而女孩的父母要求她们懂得交流技巧,会进行情感表达。这些因素更加强化了男女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男生思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偏重于逻辑思维,因而男生往往比较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女生心理感受性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因而,女生一般比较喜欢语文、文学、艺术等学科。
3.从心理角度分析,男女生各有不同的优势
初中男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分心,个人兴趣往往左右着自己的行动,不能持久学习。而初中女生生理成熟比男生早些,懂事,讲礼貌,守纪律。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女生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大多数女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耐得住寂寞,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写、记忆,直到掌握为止,而许多男生不如女生。
二、男女生语文学习差异的对策探究
1.因材施教更要因性施教
以前的因材施教没有想到男女生的性别及其差异,将个性心理与生理特点有很大差异的男女学生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一个教育教学上的误区。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以承认和尊重男女生的心理差异为出发点,善于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各尽其才,学有所长。
2.提高男女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虽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更赞同“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观点。我为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均等机会,让男女生都能尝到学有所成的快乐。其次,适时、适当、真切地鼓励学生的成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哪怕是取得很小的成功或微弱的进步,都应该鼓励,激发其成就动机。我经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所成就,不吝惜对他们的表扬,我经常在他们的作业中给个A+来鼓励学生。这样使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积极主动性,使语文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需求,语文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3.充分发挥男女生学习语文的优势
男学生做事坚持性强、遇困难进取心强、抗挫折能力好,对文字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阅读速度快,有关研究与成绩对比说明我们的男生具备很强的抽象逻辑思维。女生的观察力较男生更敏锐、细致和全面,上课时注意力比男生更集中与持久,语言模仿能力也比较强、记忆力比男生显著地强。在教学中一定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能力优势,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些男生学习花的时间并不少,但成绩还是上不去。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对,为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我会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课前对课文的圈点批注预习,扩大课外阅读量,体验式练笔等。
5.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增进男女生合作学习
结合我校实施的“3+1”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组建小组。按男女生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因素分成四人小组,对合作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增强合作意识。
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加减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日點评,周总结,月评价,对得分较高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评出小组的“合作之星”“进步之星”和班级的“最佳合作组”。通过合作学习的实施,各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男女生语文学习的差异化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复杂,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男女生语文学习对策探究只是刚刚起步,希望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干预,缩小这种差异,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3]盛群力.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现实途径.教育信息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