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层教学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2014-10-21陈剑俊
陈剑俊
摘 要: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键词: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被设置成必修的课程,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习惯于“统一要求,集体辅导”,然而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也就导致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的情况。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的。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分层教学模式便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以下是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学生分层
一方面由于学生家庭客观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影响,学生家里有电脑的,电脑的使用常识就会在家长的影响下有所了解,但是家里没有电脑的,就对电脑处于“零认识”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主观方面,性格特点、心理倾向、学习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都致使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参差不齐。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要把学生分层区别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具体做法:开学之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设置了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将其分为A组,优等生(成绩优越,信息技术兴趣浓厚,学习自觉,积极性高,接受能力、操作能力强);B组,中等生(成绩较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接受能力、操作能力较好,但进取心不强);C组,差等生(成绩一般,计算机基础差,接受能力、操作能力差,不思进取)。学生的分层标准和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长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升降级制度,保证学生层次划分的动态性和准确性,并积极鼓励学生向高层次递进。
二、教学分层
教学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达到不同的教与学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層次的知识内容,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使用分层教学,不仅能帮助信息技术课走出困境,而且优化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呢?
首先,准确、恰当地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即目标分层。要确立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既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分层处理,即分层备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在备课中,教师要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充分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进行备课。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置教学方式,着重考虑为差生排除学习障碍,为优生提高层次要求。
最后,依照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分层指导上机练习,即操作分层。上机练习是信息技术课的重点,第一步,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穿插安排学生的上机座位,可以是一个A组学生带两个C组学生,也可以是一个B组学生带一个C组学生,确保学生在上机途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寻求帮助。第二步,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上机任务,让学生觉得有压力,有紧张感。
三、评价分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层次的知识,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恰当的、好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一方面是教师评价,更多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水平上是否进步和提高,要从不同的过程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评价,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前途。对于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及时肯定,让他们看到希望,并能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鼓励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自我反馈”的过程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实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海英.我是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的[J].威海市古寨中学,2009.
[2]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2.
[3]吴亚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