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麻疹临床分析
2014-10-21任艳焕赵晓慧
任艳焕 赵晓慧
【摘要】目的:探讨2013年12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将35例患者按年龄分为成人组及儿童组,分析最近麻疹流行中不同年龄组间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胸部X线检查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麻疹提供临床参考意见。方法:采用回顾性对35 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最近成人麻疹的患病率较前明显上升,临床症状更加明显,肝功能、心肌酶的升高较儿童患者更明显,对成人易感者进行麻疹疫苗的預防接种有利于麻疹疫情的控制。
【关键词】麻疹;流行特点;临床特征;预防接种;疫情控制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57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 年12 月—2014 年4 月本院共收治麻疹患者35 例, 男22 例(62.86%), 女13 例(37.14%), 成人20例(57.14%),儿童15例(42.86%),年龄(8个月-38岁), 平均16.71 岁, 成人平均27.95岁,儿童平均1.73岁。
1.2方法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抗- 麻疹IgM临床确诊。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率及构成比采用X2检验。
1.3临床特征35 例均有发热, 发热至出疹平均相距5.29天,成人平均5.2天,儿童平均5.4天,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325,P>0.05);出疹顺序21 例为自颜面部、发际、耳后开始自上而下, 蔓延至全身, 6 例先发现躯干部位皮疹,后经医师检查发现耳后皮疹, 后蔓延至颜面、四肢等部位,8例仅于胸腹部、背部、颜面部出现散在皮疹,并未继续蔓延。所有患者皮疹均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合并搔痒者4例,无皮疹继发感染、破溃等异常者,皮疹未出全者7例为成人(35%),1例为儿童(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2,P<0.05);先于躯干部发现皮疹者儿童3例(20%),成人3例(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1,P>0.05)。合并咳嗽23例,成人11例(55%),儿童12例(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8,P>0.05)。3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其中合并腹泻者26例,成人12例(60%),儿童14例(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6,P<0.05);合并呕吐者12例,12例合并呕吐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成人4例(20%),儿童8例(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7,P<0.05)。
1.4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给予胸部X线常规检查,胸片发现肺纹理增重者7例(成人2例,儿童5例),肺炎1例(为10个月婴儿),肺部影像异常率,成人组10%,儿童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5,P<0.0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的3例,均为儿童,低于正常范围者5例(儿童1例,成人4例),其中高于正常范围的3名儿童为肺炎及为肺纹理增粗者,血常规与影像学相符合,低于正常范围的1例儿童患者肺纹理有增粗,4例成人患者均未发现明显影像学改变,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的5例(儿童1例,成人4例),其中2例成人患者同时合并白细胞低于正常范围,血常规异常率,成人组40%,儿童组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3,P>0.05);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平均116.41U/L,儿童26.54U/L,成人183.3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1,P<0.05);谷草转氨酶平均80.93U/L,儿童43.67U/L,成人108.8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51,P<0.05);总胆红素平均12.86umol/L,成人15.18umol/L,儿童9.77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0,P<0.05);直接胆红素平均5.83umol/L,成人7.38umol/L,儿童3.75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4,P<0.05)。心肌酶:乳酸脱氢酶平均479.2U/L,成人491.2U/L,儿童463.2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6,P>0.05);肌酸激酶平均436.77U/L,成人691U/L,儿童97.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46.91U/L,成人59.45U/L,儿童30.2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4,P>0.05);α-羟基丁酸脱氢酶平均381.09U/L,成人355.6U/L,儿童415.08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7,P>0.05)。其中一名成人患者谷丙转氨酶高达1104.9U/L,谷草转氨酶693U/L,表现为严重乏力、食欲差、伴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另一名成人患者肌酸激酶高达3277U/L,表现为严重乏力、精神差,但无心悸、心电图异常情况。儿童组无类似成人组肝脏、心脏严重损伤病例。
1.5接种史 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患者16例,儿童2例,成人14例,未接种疫苗患者13例,其中儿童10例,成人3例,6例接种史不详。接种率,儿童13.33%,成人70%,有统计学差异(X2=11.091,P<0.05)。
1.6治疗
采取隔离、卧床、对症治疗。常规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伴有感染者给予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体温超过39.0℃时,给予退热药或物理降温,但体温不可降至过低慎防出疹不透;咳嗽给予化痰镇咳药;肝功能异常者给予甘草酸苷类保肝治疗;合并心肌损伤者给予辅酶Q10、三磷酸腺苷等营养心肌,并给予吸氧;对于食欲严重受影响,特别合并严重腹泻、呕吐者给予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2结果
3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未遗留后遗症,个别患者肝功能转氨酶及心肌酶仍有个别指标轻度高于正常值,但均低于正常值高限的2倍,嘱患者继续回家休息,并给予保肝药、营养心肌药口服,一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成人住院3-14天,平均7.35天,儿童住院1-6天,平均3.87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8,P<0.05)。
3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以口腔黏膜科普立克斑及皮肤出现自上而下、自中心至周围的顺序斑丘疹为其特征[1]。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普及免费接种, 麻疹的总体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但我院5个月来所收麻疹患者成年人比率高达57.14%,可能因样本量小,出现了偏倚,但笔者仍可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较之往年成人麻疹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麻疹发病年龄的推迟, 并逐渐成人化,可能与麻疹病毒变异或接种疫苗后, 未产生免疫应答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抗体滴度逐渐降低, 致使成人患病[2]。
本研究中20例成人患者中14例有幼年麻疹疫苗接种史,接种率明显高于儿童组,但均仅接种一次,未再进行复种,儿童组中仅有两例有确切接种史,且均相对为年长儿,均未复种,其他多为2岁以内因病未按时接种或家长不够重视而没有接种,部分家长因未按时而是间断接种疫苗而不能确定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还有2例为年龄尚未到接种日期即开始发热,由此可见,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3]。我国自1978年引进麻疹疫苗接种以来,现在40岁以下的成年人大部分接种过疫苗,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确实获益,至今未患麻疹,但多年前的疫苗保护力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成年人发病逐渐增多,最终增加了麻疹发病病例[。且成年孕产妇未患麻疹者对胎儿、婴幼儿的母体保护屏障减弱,也成为婴儿过早发病的诱因之一,而孕产妇麻疹本身对胎儿及婴儿造成明显不利影响,成年家长自身患病也易于传染加重儿童,从而更增多了麻疹发病例数,因此笔者想建议防疫系统是否应对未患过麻疹的成年人也再次复种麻疹疫苗。
本研究中,成人组皮疹未出全率高于儿童组,呈现出出疹不典型、单凭临床症状不易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及早治疗的特征,更不利于控制传染源,控制麻疹的扩散;两组合并咳嗽不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麻疹出于咽部,刺激咳嗽,无年龄差异;肝功能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情况,成人组明显高于儿童组,并出现严重转氨酶升高的个例,心肌酶仅肌酸激酶表现出成人组明显高于儿童组,而其他三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值仍是成人组为高,可见成人麻疹患者在肝脏、心肌损伤方面更严重;但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儿童组高于成人组,考虑与患儿消化系统发育相对尚不完善相关,但与肝功能受损相关性不大;儿童组出现肺炎、支气管炎的机率高于成人组,可能与儿童呼吸系统需要逐渐发育完善,此阶段更易于感染,且婴幼儿口咽部麻疹更易引起涎液误吸,从而增加出现肺部感染可能性。
在研究中还发现,成年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儿童,成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于儿童更为完善,因此,经过积极治疗,我院成人麻疹出现合并严重肝脏、心肌损伤患者可在1周左右迅速恢复好转,并未出现严重合并症,甚至危及生命的凶险情况,但毕竟病例数少,对成年麻疹患者死亡率尚不能做出统计,还需以后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
[2] 王军. 成人麻疹98 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2009, 19(4):13-14.
[3] 王曼 马超 罗会明 麻疹疫苗保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