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在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中的作用
2014-10-21叶俊华王建东
叶俊华 王建东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的辅助作用。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疾病总积分以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P<0.05)。 结论:心理治疗有利于提高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状态,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心理治疗;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cessorial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skin diseases. Methods 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skin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January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6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sycho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3%, significan tly higher than the 76.1% (P<0.05); 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score of disease and SAS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9%,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6.1%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sychotherapy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skin diseases,better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mental state of patients, reduce the relapse rate, it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skin diseases; Psychotherapy; Clinical efficacy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516-02
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皮肤疾病,主要特征为皮肤感觉功能异常,例如皮肤瘙痒以及疼痛等,其中以皮肤瘙痒最为常见[1]。关于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认为与精神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者损伤等因素有关,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劳累以及搔抓等因素的影响可诱发或者加重病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在疾病病理进程分析以及治疗决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2]。临床在治疗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的评估与干预。我院对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配以心理治疗,获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92例。入组标准:①符合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诊断标准;②近1周内未应用抗组胺药物以及皮质类固醇;③近4周未内应用长效皮质固醇类药物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②合并真菌感染或者皮肤破溃;③严重心肝肺肾以及系统性疾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⑤对本研究用药过敏或者具有禁忌症者;⑥不能配合治疗以及定期随访者;⑦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退出或者自动退出者。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59例,女33例,年龄20~85岁,平均为(60.4±4.2)岁;病程在1个月~20年,平均为(9.5±1.2)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予以药物治疗,即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由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63223)外用涂抹患处,2次/d;同时予以盐酸西替利嗪(由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20738)口服,10mg/次,1次/d,4周为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治疗:(1)建立互信关系: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鼓励患者主诉内心真实想法,表达感情困惑、生活压力以及人生际遇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2)心理支持:热情、亲切地对待患者,针对其具体心理状态,例如焦虑、紧张、抑郁等,予以针对性交流、沟通,协助其树立生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3)认知干预:通过引导、劝说、鼓励、关怀等方式,使患者认识到情绪状态与疾病发生及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召开健康教育讲座、播放影像、文件资料阅读等形式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临床预后与康复等,强调瘙痒与不良心理、搔抓之间的恶性循环机制,指导其通过控制自我情绪而减少搔抓。(4)松弛疗法:鼓励患者在维持良好作息规律的情况下,采取与朋友聊天、听音乐、观看电视节目以及参与娱乐活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指导患者进行心态以及肌肉松弛疗法,以消除或减轻其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1.3.1 疾病积分 参照《皮肤性病学》[3]四级评分法进行疾病评分:(1)瘙痒:无瘙痒为0分;轻度瘙痒:1分,偶尔发作,无需用药,对日常工作及学习生活无影响;中度瘙痒:2分,阵发性发作,时轻时重,对睡眠及工作学习有影响,需用药控制;中度瘙痒:3分,剧烈瘙痒,需用药治疗,严重影响睡眠以及工作学习。(2)皮肤体征:无皮损为0分,细小丘疹为1分,粗大丘疹为2分,扁平丘疹融合成小片且皮肤苔藓化增厚为3分,扁平丘疹融合成为大片并且严重苔藓化为4分。(3)皮损面積:无皮损为0分,点状皮损为1分,斑片状皮损为2分,大片皮损不足1/2手掌大为3分,超过1/2手掌面积皮损为4分,皮损成片且超过1个手掌面积为5分。各项指标得分总和即为疾病总积分。
1.3.2 心理评分 参照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量表[4]评价患者的焦虑症状,SAS量表共20个项目按照4级评分,总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疗效标准 根据疗效指数=(治疗前疾病总积分-治疗后疾病总积分)/治疗前疾病总积分×100%进行疗效判定。痊愈:疗效指数降低≥90%,显效:疗效指数降低了61%~90%;有效:疗效指数降低了20%~60%;无效:疗效指数降低不足20%。以治愈后原病灶部位或者其他部位再次产生苔藓样变且合并瘙痒症状判定为复发,随访两组治疗3个月内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 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痊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46 29(63.0) 8(17.4) 5(10.9) 4(8.7) 42(91.3)对照组 46 9(19.6) 14(30.4) 12(26.1) 11(23.9) 35(76.1)χ2 37.078 3.959 6.687 7.390 7.390P值 <0.05 <0.05 <0.05 <0.05 <0.052.2疾病积分与SAS积分 两组治疗前疾病积分与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积分与SAS积分比较(X±s )
Tab.2 Comparison of disease and S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 症状积分 SA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3±1.22 1.96±0.82 37.24±2.25 30.12±1.87对照组 6.12±1.35 2.55±0.97 36.92±2.31 33.19±1.68t 0.000 0.000 0.000 0.000P值 >0.05 <0.05 >0.05 <0.052.3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2.2%)发生色素沉着,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662,P>0.05)。
2.4 复发率 两组治疗后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5例复发,复发率为10.9%;对照组12例复发,复发率为26.1%。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687,P<0.05)。
3 讨论
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一类顽固性皮肤疾病,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认为与植物神经紊乱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神经心理因素变化等,均可引起神经功能失调,诱发中枢痒觉,并可生成P物质等一系列致痒物质,导致周围皮肤发生瘙痒,搔抓可诱发全身性皮肤炎症,表现为皮肤丘疹以及苔藓样变等[5]。本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需要反复就医,给患者造成了严重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影响患者的睡眠以及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药物治疗,从理论上讲,通过治疗原发皮肤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解决睡眠问题,但由于疾病具有反复性、疾病所致器质性损害以及其慢性病程等,均将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单纯用药虽然能够改善生物性因素,但往往以改善精神性因素[6]。
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因素能够诱发神经免疫功能异常变化,导致中枢神经兴奋以及抑制功能失调,进而引起中枢致痒机制紊乱,产生中枢痒觉[2-4]。人体皮肤不仅是一种保护器官,同时也是一种情绪表达器官,当发生情绪波动时,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诱发神经内分泌紊乱,体内大量的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组胺等物质释放,诱发或增加瘙痒,故可表现为“瘙痒-搔抓-瘙痒”恶性循环[7]。孙晓雯等[8]研究发现,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在情绪波动或者突发性事件等情况下,均可诱发或者加重病情。Martin 等[9]在其研究中也发现,患有皮肤瘙痒症者的性格特点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慢性单纯性苔藓的发生与诱发皮损加剧的个性特征有关。认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合理有效的心理治疗,有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情康复。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多种医学理论体系为思想指导,通过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并利用多种心理学医疗护理技术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应激能力以及抗病能力,维持“个体-环境”平衡,从而达到改善或消除身心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10]。高晓敏等[11]对神经性皮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且患者的病程得以明显缩短。针对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特殊心理问题,个性化地予以安慰、疏导和鼓励等,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程度,并消除其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此外,予以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能够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心理环境,也有利于病情康复[5]。本研究针对患者的个体心理特点,利用开展教育讲座、播放影像、文件资料阅读等形式介绍疾病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康复以及临床预后等,使患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其疑虑,从而勇敢地面对疾病,主动学习和掌握疾病防治知识,树立胜病信心,转变因错误认知而反复搔抓或者剧烈搔抓所致病情恶化。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认知以及心理历程,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有利于提高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及遵医行为。同时,指导患者实施松弛疗法,可降低其对于瘙痒的关注度,从而扰乱“瘙痒-不良心理-搔抓”恶性循环,从而缓解病情。而随着瘙痒程度的缓解,又可进一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增强积极心理暗示,有利于病情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总有效率达91.3%,相比于对照组经单纯药物治疗的76.1%显著提高,这与黄智前等[12]报道一致。此外,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以及S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证实心理治疗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缓解疾病症状。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3个月复发率仅为10.9%,相比于对照组的26.1%显著降低。认为对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开展心理治疗,能够降低心理应激,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对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以心理治疗,能够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稳定其情绪,减轻心理应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情康复,并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齐思思,卢忠,黄岚等.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8):596-597.
[2]Thorstensen,K.A.,Birenbaum,D.L..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Vulvar Dermatologic Conditions: Lichen Sclerosus, Lichen Planus, and Lichen Simplex Chronicus[J].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2012,57(3):260-275.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
[4]王征宇,迟玉芬.焦虑自评量表(SAS)[J].上海精神医学,1987,2(2):73.
[5]毛治芳.心理干预对神经性皮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2):156-157.
[6]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3,30(1):47-48.
[7]倪洪波,王莉,连昕等.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和慢性肥厚性湿疹的临床疗效[J].医药导报,2011,30(7):896-898.
[8]孙晓雯,马家驰.神经性皮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测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4):294-295.
[9]Martin Brufau R,Corbalan Berna J,Ramirez Andreo A et al.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lichen simplex chronicus and normal population: A study of pruritus.[J].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0,20(3):359-363.
[10]王孟成.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积极探索—评《循证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696.
[11]高晓敏,王文霞,安金刚等.心理护理在泛发性神經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4):241-242.
[12]黄智前,顾哲彰,邓德坚等.心理治疗对神经性皮炎的辅助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6):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