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2014-10-21吕华
吕华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3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35例产后出血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应加强孕期护理,重视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正确的观察和处理产程和应用缩宫素,力戒医源性急产;提高助产技术,避免软产道裂伤。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338-01
产后出血严重影响产妇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提高护理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笔者对35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护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25~38岁;出血时间发生在2 h以内者26例,2~24 h者8例,出血量测量采用容积法、面积法和称重法。
1.2 护理方法
1.2.1 产前保健教会孕妇掌握孕期相关知识的同时,建立孕妇产前检查档案。对存在发生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如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妊高征、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及肝病等,加强管理,提前入院。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减少人工流产的次数,以降低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
1.2.2心理护理 产后出血产妇常常表现为惊慌、恐惧、手足无措,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医护人员,但由于出血过多与精神过度紧张,有些产妇很快进入休克昏迷状态。医护人员及时进行心理护理。要主动热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及诊疗措施,随时纠正患者对出血的错误估计,以消除其顾虑和恐惧,提高信心。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病情的观察中,若出现好转趋势,应及时告诉患者,使其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
1.2.3产时护理严密观察和正确处理产程。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宫缩、宫口扩张、胎头下降、胎心、破膜等情况。鼓励产妇少量多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多喝水,宫缩不强,未破膜,可适当活动,不要过多干预产程。第二产程指导产妇屏气,正确运用腹压,以加强产力。第二产程延长,应及时查找原因,尽快结束分娩。正确选择会阴侧切的时机,认真保护会阴,接产时切忌胎儿娩出过快。第三产程不要过早牵拉脐带,胎儿娩出后,若无胎盘娩出迹象,可等待15min。15min后,仍无剥离征象,采取生理盐水20ml加缩宫素10u脐静脉注射。若出血较多,立即行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并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撕裂及血肿。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产妇应留在产房内观察2h,注意听取产妇主诉,仔细观察产妇的精神状态、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及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量以及会阴阴道有无血肿,每1/2 h记录一次。协助产妇排空膀胱,鼓励母亲与新生儿尽早进行皮肤接触。
1.2.4 产后出血的抢救与护理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建立双途径静脉通路,尽可能用留置针头。掌握正确的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防止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产后出血易发生休克,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进子宫复旧的同时报告医师,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立即急查血型、配血,协助医师完善各项检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精确测量出血量并详细作好记录。徒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使子宫壁血窦闭合。产妇回病房后,做好交班。病房护士每隔 30 min观察病情,1 h按压子宫底一次,观察出血及宫底高度,认真统计出血量,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注意有无肛门坠胀,有无膀胱充盈,产后4 h督促排尿,若6 h未排尿进行诱导排尿,同时注意观察尿量及颜色,保持外阴清洁,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 果
本组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35例产后出血患者均治愈出院。
讨论
产后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产科护士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地做好病情观察,首先应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易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阴道流血量。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约占产后大出血总数的73.8%,其他如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也占一定比例。产后出血来势凶猛,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医護人员的重要任务。
产后大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急救、护理工作,能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程晓红,胡燕.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825.
[2] 吴雪霞.146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理与康复,2003,2(4):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