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4-10-21刘晶
刘晶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血液科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共发生3例护理不良事件,包括2例坠床、烫伤、跌倒和1例注射、加药、发药错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9%,对照组中共发生28例护理不良事件,包括11例坠床、烫伤、跌倒和17例注射、加药、发药错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56%,试验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有62名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21例表示满意,3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6.51%;对照组中有47名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23例表示满意,16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81.40%,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血液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285-01
血液科相比于其他科室更具特殊性,该科室患者治疗时间往往较长,治疗难度大,加上治疗费用较高,很容易加重患者的焦虑、急躁情绪,同时,该科室大部分患者往往免疫力较低,很容易发生风险事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护理纠纷[1-2]。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临床表明,风险管理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为了进一步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172例血液科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172例血液科患者,按照抛硬币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名,试验组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年龄(46.15±14.35)岁,其中有11例患者淋巴癌,有22例患者为白血病,1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0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4例为多发性骨髓瘤;对照组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16岁-70岁,平均年龄(48.89±14.39)岁,其中有7例患者淋巴癌,有24例患者为白血病,1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8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5例为多发性骨髓瘤。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类型等各项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为:(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由医院领导协同护士长组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均加强对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方法,明确相关护理人员的职责与实施方法,根据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通过会议等形式探讨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及监督措施;(2)风险管理的实施,首先是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各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树立相关人员的风险管理观念,并熟练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及《护士条例》[4]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其次是规范风险管理开展,由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带头,定期开展当前本病区可能存在的一切不良事件的识别,并进行记录和风险,通过会议交流,明确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以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全面的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计划,预防风险事件发生;同时应指出发生风险后的应對措施,从而将风险事件的损害降至最低程度;在发生风险之后应立即向全组人员汇报;最后是定期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评估已知或可能风险的有效性,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从而为下一周期提供更好决策思路,以提高服务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3)落实护理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护理人员应提高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控制,明确管理职责,按照规范管理制度对护理进行考核,加强质量控制,尤其是要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防范与管理,认清各种可能影响全局或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环节并进行重点监督,合理安排人员,将风险事件发生率降至最低。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5]进行分析对比。其中,满意度调查根据我院自行设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共发生3例护理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9%,对照组中共发生28例护理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56%,试验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试验组总满意率为96.51%,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1.40%,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对比情况
组别 例数 坠床、烫伤、跌倒 注射、加药、
发药错误 不良事件发
生率[n(%)]对照组 86 11 17 28(32.56%)试验组 86 2 1 3(3.49%)X2 6.74 15.88 24.59P P<0.05 P<0.05 P<0.05表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情况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n(%)]对照组 86 47 23 16 70(81.40%)试验组 86 62 21 3 83(96.51%)X2 5.64 0.12 10.00 10.00P P<0.05 P>0.05 P<0.05 P<0.053讨论
临床表明,血液科患者往往病情较严重和复杂,治疗难度大,加上疾病的刺激,本身就会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了坠床、烫伤、跌倒或者注射、加药、发药错误等不良护理事件时更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心理,甚至引发护理纠纷,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正常工作的开展均会造成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至关重要。医院护理风险管理最初主要用于企业管理,随着其管理效果的凸显以及医疗模式的变化,这种模式逐渐引入临床管理[6]。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早期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此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或者减少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引起的损失。
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172例血液科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风险管理的试验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管理的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玲,梁素苗,刘芸.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09:84-85.
[2]唐红波,边竟,刘茹.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2012,01:56-57.
[3]王九凤.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体会[J].河北中医,2012,03:453-454.
[4]孙雪梅,江明浩,郭义娟,包建新,郑俊永,孙建荣.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75-76.
[5]廖月兰,张荣花.风险管理在血液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36:4902-4903.
[6]廖道荣.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0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