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2014-10-21雷勤丰张惠荣
雷勤丰 张惠荣
作者简介:雷勤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本科主管护师;通讯作者:张惠荣: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本科副主任护师 总护士长 【摘要】 目的 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6例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结果6例6例患者随访,5例患者未诉耳鸣,耳闷胀感,1例患者诉耳鸣,耳闷胀感无改善。5例患者拔管1个月内耳内镜下见鼓膜形态正常,电测听气导听阈均≦20db,且鼓室图由B型转为A型,1例患者听力,声导抗未改善,鼓室图仍未C型图。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法能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关键词】 咽鼓管球囊扩张 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52-02
分泌性中耳炎是多种原因所致的鼓室黏膜的渗出性炎症,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主要表现耳闷、听力下降、低音调耳鸣,体检发现鼓膜活动性差,失去正常光泽,表现成黄色或显著混浊。鼓室内可见液平面或气泡。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但迄今没有应用于咽鼓管改善咽鼓管功能不良及中耳鼓室通气引流冲洗及药物注射的球囊导管。也没有应用球囊导管法治疗咽鼓管及鼓室病变的报道。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多次就诊的门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22岁至50岁,病程8个月至4年。5例为单侧发病,1例为双侧发病,纯音测听呈传导性聋5例,1例为全聋。声导抗检查为B型曲线5例,C型曲线1例。电耳镜查体均为鼓膜内陷。6病例均经过药物治疗(包括积极治疗鼻部及鼻咽部疾病),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中耳置管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无明显改善。6例患者均采用全麻耳内镜下行中耳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
1.2治疗方法
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软枕,常规消毒铺巾。耳内镜下见鼓膜内陷,沿鼓膜前下象限行放射状切口,鼓室内无明显积液,置入T管。重新消毒铺巾,以戴文氏开口器暴露口咽部,以450鼻内镜显露咽鼓管咽口,将引导管之引导头插入咽鼓管咽口,将导丝顺引导管插入咽鼓管咽口直至无法推入,顺导丝将球囊导管送入咽鼓管直至球囊完全进入且无法推入,将充水加压系统连接于扩张管尾端的接口上,加压膨胀球囊后向球囊内注水达到10个大气压持续约2分钟,最大压力不超过 14 个大气压,抽出注入的盐水,将球囊向外抽拉12mm后并抽出导管,检查咽鼓管无出血。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5天,无不适即可出院。术后1、24、12周耳内镜下复查鼓膜及专科检查。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
1.3疗效判断标准[1]
治愈:耳聋、耳闷、堵塞感消失,耳内镜下见鼓膜形态正常,纯音听力测试提高至0-25db,声导抗图转A型;好转:耳聋、耳闷、堵塞感减轻,耳内镜下见鼓膜形态基本正常或内陷,听力提高至25-35db,声导抗图转A型或C型或AS型;无效:耳聋、耳闷、堵塞感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自觉听力无好转,局部检查鼓膜仍内陷,声导抗测试、鼓室压图曲线仍为B型或C型。
2 结 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短时间的耳内闷胀,通过耳内镜下清除耳内置管口血迹外,均未出现剧烈疼痛、眩晕、鼓膜过度损伤、咽鼓管损伤和大出血等并发症。6例患者随访,5例患者未诉耳鸣,耳闷胀感,1例患者诉耳鸣,耳闷胀感无改善。5例患者拔管1个月内耳内镜下见鼓膜形态正常,电测听气导听阈均≦20db,且鼓室图由B型转为A型[2],1例患者听力,声导抗未改善,鼓室图仍未C型图。
3讨论
3.1表1为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器械包,表2为放大的咽鼓管球囊扩张引导管,术前需用血管收缩剂及2% 地卡因喷雾双鼻腔, 行鼻黏膜麻醉,收缩双下鼻甲, 以利手术操作;对于有鼓膜穿孔者术中需严格控制加压泵的压力和时间,防止加大穿孔面积。
3.2表3为咽鼓管球囊扩张导管经引导管前端轻轻插入咽鼓管的图片,对于患者咽鼓管、鼻腔的黏膜损伤、瘢痕粘连,操作时需准确而又轻柔。
3.3术后给予患者口服抗生素及达芬霖喷雾剂喷鼻,2次/日,消炎及改善鼻腔通气状况;鼓励患者吞咽和讲话,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定期随访。
3.4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但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原因[3]。对于正常鼓膜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管道。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咽鼓管粘膜肿胀导致机械性狭窄、咽鼓管内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咽鼓管黏膜炎性或变态反应性水肿,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妨碍了分泌物清除、中耳通气和引流,使炎症迁延不愈。因此尽快恢复咽鼓管咽口的形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4]显得尤为重要。咽鼓管球囊扩张扩张术:应用球囊置入咽鼓管咽口,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提高咽鼓管软骨部开放功能,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该类患者带来一线希望。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此类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以上6例临床跟踪观察,安全可靠、无并发症,手术微创痛苦小,5例改善明显。咽鼓管功能障碍能引起多种疾病,如分泌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传导性耳聋。为此及时有效的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段卫红,万世恒,陈静华,等.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10):704-705.
[2]崔佳菲.50例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与预防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83-84.
[3]田涌泉,孫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
[4]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