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
2014-10-21谭红线
谭红线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诊治的重型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100例,按照病情分组,重型手足口病64例作对照组,危重型手足口病36例作研究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影像学、病原学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治疗转归。结果:研究组精神差、心率加快、嗜睡、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均比对照组多(P<0.05);且研究组影像学显示肺部的渗出病变、双肺纹理的增强、肺实变等均比对照组高(P<0.05);患儿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比CA16多(P<0.05);同时研究组治疗转归有效率72.22%比对照组96.88%低(P<0.05)。结论:危重型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测比重型患儿更显著,予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转归有效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小儿;重型;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09-02
手足口病(HFMD)属于一类肠道病的毒感染造成的传染病,部分重型及危重型会导致脑干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者可死亡[1]。本文主要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重型与危重型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诊治的重型与危重型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按照病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6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6-60个月,平均年龄(25.92±9.47)月;对照组64例,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5-59个月,平均年龄(24.37±9.28)月。两组年龄、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均与相关《手足口病的诊疗指南(2010年版本)》中重型和危重型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经相关影像学、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确诊[2]。
1.3方法
1.3.1分组方法
将本院诊治重型与危重型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按照病情分组,重型手足口病64例作对照组,危重型手足口病36例作研究组。
1.3.2检测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行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体征和症状;影像学的诊断,胸片、脑电图、MRI等;采集粪便行病原学的检查,血WBC的计数、血糖、脑脊液、心肌酶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干预后病情转归。
1.3.3治疗干预方法
依据《手足口病的诊疗指南》,均予激素、免疫球蛋白的冲击治疗,并行降颅压、脱水,酚妥拉明、米力农的血压、肺动脉压减低等,且研究组均予呼吸机的辅助通气干预等方案。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症状和体征等特征、影像学检测、病原学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治疗转归。
1.5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有效率=(痊愈+有效)/组例数*100%[3]。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一般资料(X±s)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体征和症状
研究组精神差、心率加快、嗜睡、肢体无力、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或下降、脉搏增快等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比对照组多(P<0.05),如表1。表1 两组临床体征和症状 [n(%)]
组别 精神差 心率加快 嗜睡 肢体无力 呼吸急促 抽搐 巴氏征 四肢发凉 颈强直 血压升高或下降 脉搏增快研究组(n=36) 32(88.89) 31(86.11) 19(52.78) 10(27.78) 9(25.00) 8(22.22) 7(19.44) 8(22.22) 7(19.44) 19(29.69) 16(44.44)对照组(n=64) 38*(59.38) 31 *(48.44) 9*(14.06) 6*(9.38) 5*(7.81) 3*(4.69) 3*(4.69) 2*(3.13) 1*(1.56) 4*(11.11) 7*(10.94)注:与研究组比较,*P<0.05。
2.2两组影像学的检测
研究组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肺部的渗出病变、双肺纹理的增强、肺实变等,均比对照组高(P<0.05),如表2。
表2 两组影像学的检测 [n(%)]
组别 双肺纹理
的增强 肺部的
渗出病变 肺实变 脑干损伤 颈髓上段
的损害研究组(n=36) 16(44.44) 10(27.78) 7(19.44) 4(11.11) 3(8.33)对照组(n=64) 10(15.63) * 6(9.38) * 2(3.13) * 0(0) * 0(0) *注:与研究组比较,*P<0.05。
2.3病原学与实验室相关检测
研究组肠道病毒的71型阳性为11(30.56%)例,科薩奇的病毒A16型的阳性1(2.78%)例,对照组EV71为20(29.69%)例,CA16为2(3.13%)例,其中EV71阳性比CA16多(P<0.05),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血WBC、血糖、脑脊液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无差异(P>0.05)。
2.4治疗转归结果
研究组痊愈20(55.55%)例,有效6(16.67%)例,对照组痊愈54(84.38%)例,有效8(12.50%)例,研究组有效率72.22%比对照组96.88%低(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相关病毒造成急性的传染疾病,导致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分为20多类,特别是肠道病毒的71型和柯萨奇病毒的A16型最常见[4]。该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有一定的自愈性,多数患者可在一周左右时间自愈,少患者随着病情的变化可发展成为重症患者。重型手足口病常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病情发展迅速,极少数可转变成危重型,预后差,死亡率高,危重型患儿出现的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及循环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早期发现重症患者,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本研究回顾型分析100例重型或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患者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以精神差、嗜睡为、肢体无力为主,循环系统以四肢发干,皮肤花纹、呼吸急促、血压、脉搏、心率增快为主,并且危重患者精神差、心率加快、嗜睡、肢体无力、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急促、抽搐等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比重症患者多,表明临床体征越多,异常越明显,病情越严重。本研究中予患儿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结果显示肺部的渗出病变、双肺纹理的增强、肺实变、颈髓上段的损害、脑干损伤等均比对照组高,表明影像学能够有效检测和鉴别患儿病情。且研究中两组血WBC、血糖、脑脊液蛋白等实验室相关检测无显著差异,表明实验室相关检测对患儿分型和预后没有有效指导效果。关于重型和危重型患儿临床特征,以及各检查方法在手足口病中的深入价值,需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
本研究予两组患儿针对性治疗干预方案后,得出研究组临床治疗转归有效率72.22%比对照组96.88%低 ,表明危重型患儿治疗效果和预后比重型患儿差。重型手足口病属于手足口病神经受累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肢体无力、肢体抖动及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症,大多数病例可痊愈,极少数病例可因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病情进一步发展进入心肺功能衰竭前期转变成危重型患者,表现心率呼吸加快,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血糖升高,此期如及早发现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一旦出现频繁抽搐、呼吸困难、咳粉红泡沫痰、肺部湿罗音、休克等循环系统障碍时,患者病死率较高。EV71型相关手足口病主要为神经受累,脑干脑炎是神经受累的主要表现,其并发的神经源性肺水肿是主要致死因素。目前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尤其对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机制认识不足,给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阶段性管理和治疗能有效的降低EV71型相关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者死亡率。早期给予重型手足口病患者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治疗可能对阻断病情的发展有益。在心肺衰竭前期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酌情使用激素治疗,可起到一定阻断病情发展的作用。当患儿存在呼吸急促等危重型的手足口病症状时,需予以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方案,可有效提升患儿临床疗效[6]。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其中EV71型感染是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原因,起病急、发展快,重型手足口病可向危重型转变。危重型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测比重型患儿更显著,予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有效提升转归有效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易冬玲.312例小儿重型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及分析[J].重庆医学,2012,26(22):521-523.
[2]李素华.简化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危重型手足口病的诊断价值[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2,21(6):142-143.
[3]柯江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敏感性指标监测对小儿手足口病病情判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4,18(6):324-326.
[4]高健.小儿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63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31(2):362-363.
[5]李小青.陕西省26例危重型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9(6):52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