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靶向化疗药物卡培他滨治疗复发后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2014-10-21段颖
段颖
【摘要】目的:分析卡培他滨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应用阿霉素化疗的67例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以我院同期应用卡培他滨化疗的69例患者为卡培他滨组,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卡培他滨组治疗后疾病控制率、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数据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卡培他滨,化疗, 乳腺癌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doxorubicin chemotherapy as the control group, 67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use of capecitabine chemotherapy of 69 patients of capecitabine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capecitabine group, disease control, the median tim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survival tim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data by comparing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capecitabine for breast cancer, effective, safe and reliable,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apecitabine, chemotherapy and breast cancer
【中图分类号】R 737.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030-02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患者治疗后易复发或发生其他组织转移,化学治疗其主要治疗手段[1]。卡培他滨是一种选择性靶向化疗药物,其在人体内代谢分解最后一步所需关键酶为胸苷磷酸化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极高,因此其化疗疗效较好,副反应较轻。我院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部分乳腺癌患者应用卡培他滨进行维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研究病例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6例,所有患者均为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乳腺癌,Karnofsky评分在60-90分范围内,PS评分0-2分范围内,预计生存时间在3个月以上,入组前2个月内均末行化疗等相关治疗。所有患者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脏功能均正常,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B超、CT或X射线检查显示至少有1个可测量病灶[2]。卡培他滨组6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73岁,平均55.73±4.38岁,绝经前患者27例,絕经后患者42例,临床分期为I期11例,II期10例,III期27例,IV期21例;首次接受治疗19例,有既往治疗史患者50例;既往应用蒽环类药物的35例,应用紫杉类药物的24例,应用长春瑞滨的21例;癌细胞无转移患者17例,出现转移患者52例,淋巴结转移19例,胸壁转移11例,肺转移17例,胸膜转移9例,骨转移10例,肝转移4例,对侧乳腺转移2例,脑转移1例。对照组6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71岁,平均56.33±4.23岁,绝经前患者22例,绝经后患者45例;临床分期为I期9例,II期13例,III期24例,IV期21例;首次接受治疗22例,有既往治疗史患者45例;既往应用蒽环类药物的19例,应用紫杉类药物的21例,应用长春瑞滨的17例;癌细胞无转移患者16例,出现转移患者51例,淋巴结转移15例,胸壁转移13例,肺转移13例,胸膜转移7例,骨转移13例,肝转移2例,对侧乳腺转移1例,脑转移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卡培他滨组初次接受乳腺癌治疗的患者给予卡培他滨治疗两周,停一周的间歇单药治疗方案,起始剂量为2500mg/(m2?d),最大耐受剂量为3000mg/(m2?d),分2次于早晚餐后口服;对于有乳腺癌既往治疗史的患者,给予卡培他滨联合其他未使用过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如,未使用过紫杉酮的患者,给予卡培他滨1650mg/(m2?d),联合紫杉酮175mg/m2静脉滴注[3]。对照组患者给予蒽环类药物阿霉素化疗治疗,阿霉素剂量为40mg-60mg/㎡,每三周一次,总剂量不能超过450-550mg/㎡,避免出现严重心脏毒性。
所有患者服药期间,给予保肝、升白、止吐治疗及营养神经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定期行肿瘤病灶的影像学检查并按时随访,若出现药物不可耐受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1.3疗效判定[4]用药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与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后随访2年,对比两组患者中位疾病进站时间和生存时间。其中,疗效判定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以及进展(PD)四个等级,疾病控制为CR,PR和SD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验,计量资料采用t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2.1近期疗效评价两个疗程结束后,卡培他滨组CR1例,PR7例,SD46例,PD15例,疾病控制率为78.26%,对照组CR0例,PR4例,SD38例,PD25例,疾病控制率为62.69%,两组疾病控制率经比较差异显著(X2=3.9714,P<0.05);卡培他滨组共2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中,皮疹、瘙痒、肿胀、指甲改变、脱发等皮肤毒性15例,低血压和白细胞减少4例,胃肠道反应21例,肝功能损害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对照组共34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中,皮疹、瘙痒、肿胀、指甲改变、脱发等皮肤毒性27例,低血压和白细胞减少9例,胃肠道反应29例,肝功能损害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336,P<0.05)。两组患者均无失访病例,卡培他滨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和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数据比较
组别 中位疾病进展(月) 中位生存(月)卡培组n=69 3.67±0.34 10.77±1.55对照组n=67 4.03±1.28 11.34±1.42t/X2
P t=2.2559
P<0.05 t=2.2343
P<0.053 讨论
卡培他滨是新一代的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应用于乳腺癌的化疗中,可在胃肠道以原药的形式快速吸收,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活化,经3种酶代谢后以5-氟尿嘧啶的形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代谢最后一步环节所需的胸苷磷酸化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远远高于正常组织,可使其在肿瘤组织中浓聚而起到选择性肿瘤细胞毒作用,对正常组织的影响很小,明显减轻了全身毒性作用[5]。其高度的靶向性,使得卡培他滨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将不良反应降到较低程度[6]。
在本研究中,卡培他滨组应用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和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性提高。由此可见,对乳腺癌患者应用卡培他滨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邵怿, 丁罡, 陈卓慧, 张琇文. 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32例的临床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 2009,24(04): 368-369.
[2] 裴毅, 赵云, 胡守喜. SELDI技术筛选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优势患者的相关性研究(3)--耐药指纹峰簇与疗效的比较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0,07(18):1033-1034.
[3] 朱青山, 刘基巍, 张春珍, 马保庆, 何志杰. 卡培他滨联合择期放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04(18):35-36.
[4] 袁彬, 王岗, 吴敏慧, 禇亮, 赵征, 吕云, 袁媛. 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 现代肿瘤医学, 2010,14(04): 1709-1710.
[5] 黄河, 张阳, 赵洪云, 王志强, 徐菲, 徐光川. 卡培他滨记名供药计划治疗晚期复发乳腺癌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J]. 中华肿瘤杂, 2009,02(04):255-256.
[6] 杨学宁, 张绪超, 杨衿记, 黄玉娟, 郭爱林, 林嘉颖, 安社娟. 卡培他滨治疗前后肺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J]. 中国肺癌杂志, 2009,12(07): 3698-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