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构成中印“安全困境”的现实矛盾与缓解之策

2014-10-21徐一阳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印关系

徐一阳

摘 要:当代国际社会中,“安全困境”现象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影响,而在中印这一对共处亚洲、并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间的双边关系上有着显著体现,并日益成为一个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大问题。从边境争端、涉藏问题和中巴关系三个方面分析构成中印间“安全困境”的现实矛盾,并以此为切入点试图进一步探析缓解中印关系困局的对策。

关键词:中印关系;安全困境;缓解之策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030-02

中印关系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而用“安全困境”①一词恰巧可以准确地描述这一双边困局。中印两国关系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短暂的“蜜月期”后,就急转直下直至1962年爆发边界战争,此后长期冰封的双边关系直到80年代末期才有所缓和。21世纪以来,两国高层交往逐步得到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关系向前发展,但在边界领土争端、涉藏问题、中巴关系这些现实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两国之间的“安全困境”从未偃旗息鼓。

一、构成中印“安全困境”的现实矛盾

中印之间“安全困境”的产生无疑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不但有现实利益的相互纠缠,也有历史因素的推波助澜。若从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其主要由以下现实矛盾构成:

(一)边界争端是中印关系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中印边界包括东、中、西三段共计2000余公里,历史上从未有过正式划界[1]350。对于先后摆脱列强殖民控制、恢复民族自决的两国而言,这一问题本来在谈判桌上就能得到妥善解决,然而随着一系列事态的发展,中印边界划定却超出一个技术性问题的范畴,而成为一项高度政治化乃至情绪化的争端,其解决也变得更加复杂与困难。印度独立后,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罔顾中印边界未定的事实,认定并要求继承英国对华的殖民遗产——“麦克马洪线”(Mc Mahon Line)。对于这样一条界线,历届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英印政府时期也并未得以实行,其完全不具有任何国际法效力。无疑,中国政府是不可能“同意强迫接受这样一个丧权辱国、出卖领土而且这块领土又是如此之大的非法界限”[2]。从现实角度看,就中国而言,阿克赛钦地区(中国实控)是新疆与西藏间的重要战略通道;对于印度,“阿鲁纳恰尔邦”(即藏南地区,印度实控)则是维护饱经叛乱之苦的东北部地区稳定的关键。因此,两国无疑都不可能轻易放弃目前已掌控的地区[3]158,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战备也都从未松懈。种种迹象均表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彻底解决,它作为中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仍在持续地给两国政府制造困局。

(二)涉藏问题是制造中印隔阂的主要因素

由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居高临下地俯瞰着整个印度半岛,控制西藏也就意味着控制了进入印度的前进基地。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而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国”便成为英属印度“前进政策”的重要一环[1]352。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殖民者的战略思想衣钵,在20世纪60年代时更是公开支持“藏独”活动,其后印度当局对达兰萨拉达赖“流亡政府”的庇护始终没有中断,对“藏独”势力的遏制也一直留有余地。因为在印度当局看来,即使制造“缓冲国”的企图已经破产,西藏也是一张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争取主动权的外交牌。如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时期,达赖及其追随者在印度搞了大量政治活动;又如2009年11月印度允许达赖访问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的达旺,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4]。这些均说明,印度仍然把达赖集团当作其可资利用的资产。而对中国而言,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直接关系到西藏的稳定,也关系到中国西南边陲的安全,印度的纵容和庇护已造成中印间的巨大隔阂。同时,印度国内民众层面对西藏事务也存在的明显关注和同情,10余万西藏“难民”的存在更是加深了这种情绪,这无疑使得中印之间的涉藏问题更加复杂。

(三)中巴关系是印度对我顾虑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印巴对抗是南亚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印度的对华政策和中印关系一直深受中巴关系的影响,中、印、巴、三方关系的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印双边关系。一方面,印巴两国不仅宗教文化相异,战略取向也完全相对。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1947年、1965年和1973年的三次战争已使它们结下了难解的世仇,而克什米尔问题更是两国间一道深可见骨而又历久弥新的伤痕。另一方面,在1963年双边边境协定生效后,中巴关系却迅速走出低谷,并建立了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领域全面的友好关系:中国不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由中立转而偏向巴基斯坦,在经济上也加强了与巴国的交流合作,并提供了大量援助;军事与外交方面,两国更是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因此,印度对中巴关系一直都十分敏感,因为在其战略界眼中,当中印发生冲突时,巴基斯坦将在战略上于侧方严重地牵制印度的力量;而印巴争端再起时,强大的中国将成为印度东线难以承受的之重。虽然中巴友好关系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这种友好关系并不针对第三国,但在中巴关系特别密切和印巴关系扑朔迷离的形势下,中巴交往仍然引起印方对我的极大顾虑。

二、初探中印“安全困境”下现实矛盾的缓解之策

当前中印两国虽然有着现实的冲突与争端,但透过分歧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两国目前客观上所面临的“安全困境”也并非无解。

(一)循序渐进,以务实谈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

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关键在印度。事实上,中国历来积极推动中印划界谈判,并已表示出了极大的诚意,但一段时间以来,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与传统的国家战略观念下,印方都对这种诚意置若罔闻。进入21世纪后,印度政府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转变,2003年6月印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时,专门提出了希望双方指定特别代表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显示出印度对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迫切心情;同年10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即在新德里举行首轮会谈。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双方开展战略对话,就边界问题进行会谈。2008年1月,温总理与印总理辛格于北京进行会谈,双方表示愿意共同努力,坚持从战略高度和两国关系大局出发,按照双方达成的关于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通过平等协商和互谅互让,早日达成一个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框架方案。2010年,双方决定成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专门负责协商围绕边境地区事务产生的问题。截至2014年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谈机制已经进行了17轮,由此可见,随着印方态度的转变,更务实的双边谈判将使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间问题而非方法问题。

(二)加强沟通,以有效措施应对涉藏敏感问题

涉藏问题虽然是中印关系中的痼疾,但随着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时在两国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一问题在两国关系的层面有所解决。目前,在西藏方面中印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对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的态度方面[3]158-159。尽管新德里做出了禁止流亡藏民在印度从事反华活动的承诺,但这一保证的效力却因达赖仍不断在印制造各种分裂中国事端的事实而大打折扣。特别是达赖集团在印度的活动随着达赖年龄逐渐上升有加强的趋势,印度可能着眼于达赖死后出现的形势,因此不排除印度在达赖及涉藏问题上的行为可能会损害中印关系。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中国的应对措施除了例行的外交抗议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反制手段。如与中国西藏地区接壤的印度东北边境地区是印度防务的薄弱地区,该地区离印度本土遥远,与其相近的几个邦都为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地区,而且散布在该地区大量的反政府武装是对印度中央政府的严峻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审时度势,与印度方面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向印度指出中印合作维护包括西藏和印度东北边境地区稳定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如果印度支持藏独导致西藏动乱,中国应在印度的脆弱地区采取相应措施以促使印方回到正确立场上来。

(三)和平共处,以合作消除中巴关系对印影响

就中巴关系而言,中国无疑怀着在和平合作、共赢共存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印关系一起发展为互不干扰的一对双边关系的良好愿景;但“中巴勾结遏制印度”的观点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印度战略界的看法[5]。实际上,中国既不愿看到印巴间长久的敌对,更不愿印巴间发生武装冲突,或者出现中国站在哪一边的形势。中国不可能为了发展中印关系而抛弃中巴友谊,因为这样建立起来的中印关系无疑也是临时而不可靠的;也不愿将中巴友好建立在中印交恶的基础之上。为此,中巴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印巴和解来解决。实际上,“9.11”事件前,印巴关系已出现了良好发展的势头;此后,在两方的努力下,各种对话机制、特别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互信机制得以建立和保持[6]。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期待并努力促成印巴关系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得到缓和以及最终解决,而一旦这种情况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中印间矛盾的一个焦点也会随之消除。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看到,中印之间长期存在的现实矛盾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在当今一超多强并日趋多极化的世界局势下,随着两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印携手、龙象共舞无疑利大于弊,中印两国战略界应就以上观点达成共识,并逐步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战略互信,调整双边政策,搁置目前难以立即得到解决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切实推进两国间各种矛盾的逐步解决,从而最终消除“安全困境”并建立起长久而稳定的国际友谊。

参考文献:

[1]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2]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44.

[3]钱洪良.中国和平崛起与周边国家的认识和反应[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0.

[4]赵干城.中印关系现状·趋势·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23.

[5]蓝建学.后冷战时期的中印关系:正常化与战略和谐[J].南亚研究,2005(2).

[6]王建军,王建华,关永豪.大国战略析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270.

猜你喜欢

中印关系
资讯
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看印度“东向行动政策”
王毅回应中印分歧望双方打开心结相向而行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印度大国博弈策略偏好如何影响中印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回应研究:基于部分国家的态度
迷失:基于尼赫鲁性格与中印边界冲突的分析
莫迪政府缺席“一带一路”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中印两国关系的制约因素
印度崛起对中国的挑战与双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