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对中国的挑战与双边关系
2016-12-05龙兴春
龙兴春
〔摘要〕印度的崛起已经不再只是可能,而是正在成为现实。印度崛起一方面将使解决中印边界争端更加复杂化,同时又为两国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中印在地区层面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在全球层面的合作将增加。两国未来要管控和处理好边界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矛盾。
〔关键词〕印度崛起;中印关系;中国;印度
〔中图分类号〕D822.3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6-0102-06
1992年印度开启了经济改革,实现了持续高增长,但由于总体经济水平和人均收入仍然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很少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进入新世纪,印度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后的大多数年份都超过了8%,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少数大国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印度和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按汇率计算,印度2015年已经是世界第7经济大国;若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印度已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而同步上升,印度的崛起不再只是可能,而且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邻国,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在近代有着相似的苦难遭遇。中印亚洲的主要大国,两国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严重矛盾。印度的崛起及追求大国地位对中印双边关系,对两国在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关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有国际著名学者提出“印度可能超过中国”〔2〕,引起了中国政府、经济界、媒体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印度仍然很少进入普通中国人的视野,即使进入也多是自然灾害、火车出轨、贫民窟、强奸等负面形象,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报道和研究仍然统治着中国的电视屏幕、报纸、学术期刊和网络的版面。在中国最新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布局,印度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和公众重视有12亿人的印度、认识和研究印度对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应对印度崛起的挑战,利用印度崛起的机遇,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伟大复兴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印度崛起对中印双边关系的影响
印度崛起使中印解决边界争端面临更加复杂局面。中印边界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划定,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划定的非常粗略的“麦克马洪线”从来没有得到中国历届政府承认。印度独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本来可以通过和平谈判平等友好地解决边界问题,但最终在1962年发生了严重的边界武装冲突。武装冲突不但没有解决边界问题,反而让两国和两国人民陷入了极大的互不信任,乃至仇恨,成为长期困扰中印关系良好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拉杰夫·甘地访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决定在领土争端未解决之前保持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由于两国之间的边界争议多达12.5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领土争端,截至2015年两国政府特别代表举行了18次会晤,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印两国在近代都曾遭遇外来侵略,丧失过大量领土,在领土问题上高度敏感。中印在崛起过程中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由于民主化程度的提升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公众意见对政府外交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使两国政府很难在领土谈判中做出重大让步,而不做让步或者让步过小都不可能解决边界问题。
另外,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快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力度,一国在边界附近的任何活动都可能引发对方的戒备或误解,甚至采取反制措施,增加了摩擦的可能性。而现代大众传播速度的加快及自媒体的参与,两国间任何摩擦都可以迅速传播和放大,使两国政府面临进一步可能导致武装冲突,退一步又会遭到国内强大政治压力的困境。因此,印度的崛起使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将更加复杂化,两国政府需要更高超的智慧和技巧。
印度崛起为两国创造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中国和印度虽然都是大国,但两国长期实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规模极小,199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只有3亿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两国先后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后,特别是印度90年代初实行经济改革后,两国贸易开始增长,到1995年达到了11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中印双边贸易也高速增长,2001年达到36亿美元,2003年达到76亿美元,到2012年两国贸易达到687亿美元,远高于同期两国对外贸易增长。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互补性强,印度强于服务业及软件产业,中国强于制造业及硬件产业;印度向中国出口以原材料和初级制品为主,中国向印度出口以制成品为主。2010年,两国领导人设定在2015年把双边贸易增加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虽然最终只达到了708亿美元〔3〕,但印度经济增长加快,中国对印投资增加,两国已经把双边贸易的目标设定为2020年达到1500亿美元。印度快速经济增长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而中国企业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能力和经验,在成本、质量和效率方面都极具国际竞争力,这为两国互利合作创造了机会。由于政治互信不足,印度对中国企业投资设置了很多防范和限制措施。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国经贸合作,两国领导人同意举行“中印战略经济对话”,首次对话会议于2011年9月26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于2012年11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第三次2014年3月18日在北京举行。对话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和协议,有助于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充分挖掘两国间的合作潜力,分享彼此发展成果。
二、印度崛起加剧中印在地区层面的竞争
中印地缘竞争将更加激烈。不管中国和印度双边是否有矛盾,以及矛盾的程度,作为同时崛起的两个亚洲邻国,地缘竞争无法避免。亨廷顿曾经指出:“两个亚洲巨人之间的力量竞争,以及自认为是当然的大国、文明和文化的中心,会继续促使它们支持不同的国家和事业。印度将努力崛起,不仅是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而且是作为中国权力与影响的抗衡国家。”〔4〕
第一,印度把南亚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中国与其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保持排斥和防范心态。特别是把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看成是为了对付印度,如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孟加拉国吉大港、缅甸实兑港和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商业合作就被印度一些战略家和媒体解读为“珍珠链”战略,意在包围印度。印度还对中国日益加强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和军事活动保持高度警惕,近年更是大幅增加军费开支,提升军事实力。对于中国来讲,与南亚国家间的合作都是发展正常的国家间关系,也是中国国家发展和维持良好的周边环境所必须,不可能因为印度排斥而放弃。
第二,中印在东南亚竞争。东南亚地理上位于中印之间,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印两种文化的影响,东南亚也有大量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侨民。中国和印度都把东南亚作为周边外交的重中之重,东南亚国家也乐意于让中印等大国围绕自己开展竞争。在中国与东盟建立“10+1”机制,建立自由贸易区后,随后印度也与东盟建立了“10+1”机制和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推动与东南亚国家的湄公河开发合作,印度则与日本一道推动“恒河-湄公河”开发合作。对于东亚一体化,中国的设想是以东盟加上中日韩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或者“东亚共同体”,但由于东盟和日本担心中国力量影响太大,竭力拉入印度等周边大国加以平衡,最后弄成了中日韩,东盟加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东亚峰会”。印度还积极介入南中国海,与越南签订在中越争议海域的石油开发合同,以维护航海自由为理由与越南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印度的介入将使中国解决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争端复杂化。
第三,在中亚可能由合作走向竞争。中亚国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向东接输送到中国,也可以通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向南输送到印度。中国和印度都把中亚作为未来重要油气供应地。但中亚也是一个非常动荡的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着中亚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中印两国都积极介入到中亚及阿富汗稳定事务中,中国成为阿富汗最大的外来投资者,而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阿富汗第三大援助者。印度还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其第一个国外军事基地。从目前来看,中印在中亚的竞争还不明显,相反为了中亚的稳定进行合作。但未来两国对能源需求增加后,在中亚地区的竞争可能加剧。印度在中亚军事存在还有牵制巴基斯坦的意图,如果危及到巴基斯坦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很可能让中国采取反制措施。
第四,印度的崛起在亚洲形成“中日印”三强格局。进入近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印度遭受英国殖民统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二战后,日本迅速复苏并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亚洲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日本,印度经济改革后国力也持续提升,亚洲目前已经出现“中日印”三强并立的格局。三强中,中国与日本有历史怨恨和海上领土争端,与印度有多达12.5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争端,而印度与日本之间既无历史仇恨也无领土争端。因此,印日两国关系好于中印关系和中日关系。从地缘政治来看,印度与日本相距遥远,分别处在中国的东西两边,中印与中日两国存在地缘政治竞争而印日两国之间基本不存在。因此,可能在亚洲形成印日分别从东西两边牵制中国的态势,日本对此尤其热衷,先后提出了“民主国家同盟”“自由与繁荣之弧”等概念。美国为了遏制中国也积极支持印日两国加强关系,由美国倡导的旨在防范中国的“美日印”三边对话已经启动。
第五,在非洲为能源、原材料及第三世界国家代言人身份竞争。印度在英国殖民时代就与非洲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独立后印度高举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大旗,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也成为非洲国家独立运动的主要支持者,向多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后来非洲国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中印两国都与非洲有着传统的友谊和密切关系。中印经济发展中对能源和原材料有巨大需求,而非洲是能源与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地,中印为获取非洲的原材料和占领非洲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印度崛起将进一步增加对原材料的需求,使中印两国在国际原材料来源和市场的竞争加剧。为了强化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并于2006年在北京举行了首次高峰会。随后的2008年,印度也与14个非洲国家举行了“印非论坛峰会”,与中国竞争的意味十分明显。印度一直以第三世界国家代言人自居,中国一直也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为第三世界国家执言。虽然中国宣称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将进一步强化其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言人身份,从而淡化中国这一角色。
三、中印是全球事务中的重要伙伴
尽管中国和印度双边关系存在严重矛盾,在地区层面也存在激烈竞争,但在很多全球性事务中两国却有很多的共同利益和相似主张,两国过去和当前都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
首先,中印都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反对强权政治。中国和印度都是崛起中的大国,为了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都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两国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这使中国和印度,以及俄罗斯、法国、巴西等主张多极化的国家进行协调与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单极世界的主张。在国际政务中,中国和印度都反对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内政,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家间争端。从近些年的国际政治实践看,中印两国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对利比亚的军事干涉,以及对叙利亚局势和伊朗核问题都持相近的立场。印度的进一步强大,如果真的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综合国力达到美国50%以上后,同样会引发美国的担忧,强大的印度将更加独立自主,更有勇气对美国加以反对和批评。中国可以在一些领域团结印度以抗衡美国。
其次,中印都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由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主导制定,很多规则对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不利。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随着两国国力增加,中印合作将更有可能推动新秩序的建立。两国在WTO农产品贸易谈判中持相似立场,在G20峰会上要求扩大新兴国家在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投票权并获得了成功。中印还与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建立了“金砖国家”组织,在2013年“金砖国家”峰会上达成了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决定,这将促进成员国自身的发展,并增强与西方发达国家谈判的能力。
最后,在全球气候问题上保持密切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减少碳排放成为各方斗争的核心。中国和印度都是碳排放的主要大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重大责任。欧盟为减排制定了严格标准,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但碳排放是一个历史累积过程,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责任,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问题,减排义务不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和印度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按“人均排放”和“历史累计排放”的标准确定各国的减排义务。要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及之后的历次全球气候问题上中国和印度都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共同与美国以及欧盟展开斗争。
总的来看,在大多数全球性事务和国际重大问题上,中国和印度都持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和观点,印度崛起后这一基本状况也不会发生改变。就中印之间来讲,两国领导人都认为“世界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共同发展,也有足够领域供中印开展合作”。
四、发展未来中印关系的战略重点
虽然两国领导人都强调中印两国在过去2200年的历史中99%以上的时间都是友好的,不友好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历史上的中印关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在历史上很长时期中印两国根本不接壤,古代的交通工具也限制了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往来。进入近代后,印度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虽然有印度人为主的英国军队多次入侵中国,但其实质上还是中英关系,中国也没有把它算入印度对中国的侵略。现代意义的中印关系实际上始于1947年印度的独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短暂的友好关系后,1959年两国关系恶化,到了1962年发生两国边界战争,之后一直处于紧张和冷淡之中,直到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后才逐步回暖。可见,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中印关系并不和谐。
进入21世纪后,两国经贸关系高速发展,高层互访和会晤频繁,双边关系稳定发展。但两国关系中的固有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在将来很长的时期内也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两国必须学会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友好相处。
一是要高度重视印度崛起及中印关系。传统上中国外交以美国为重中之重,高度重视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等大国的关系,不视印度为大国,印度在中国外交次序中并不位于优先之列,民间对印度普遍持轻视态度。不管印度崛起给中国造成麻烦,还是带来机遇,都需要把印度放在中国外交相对优先的位置。从政治来看,中国驻印大使已提升为副部级,中印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互访或会晤由以往的“多年一次”,在近十年中发展为“一年多次”。从经济来看,中国视印度崛起为重要的机遇,积极拓展两国经济合作,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最大贸易伙伴。从对印度的知识储备看,中国各类媒体对印度的报道空前增多,中国研究印度的学术机构增多,与印度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课题和学术会议明显增多;但与美国研究广度和深度相比,中国的印度研究仍然有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补。
二是中印要妥善管理或处理好边界问题。从中国和印度各自三千多年的历史看,两国都不是扩张性国家。领土争议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中印都是受害者。对于边界线的基本事实是“两国边界从未划定”,中国对边界领土的主张是传统习惯线,印度的主张依据是英国人划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代政府从未承认。两国应把领土争议的基本历史事实告诉民众,降低民众间因领土争议而且导致的敌意。在未解决前,中印应努力管控好现状,不让矛盾激化,不让边界争议阻碍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为未来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条件。对于媒体经常对中印边界对峙的不实和夸大报道要及时澄清,以免激化两国民众的负面情绪和增加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议的难度。
三是两国还必须处理好由边界问题而衍生出的“西藏问题”和所谓的“中巴关系问题”。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和中巴关系问题被列为中印关系的三大矛盾,其中只有边界问题是双方都承认的矛盾。对于西藏问题,印度认为对西藏流亡组织的接纳和对分裂势力的支持不是问题,通过打西藏牌以谋求在边界争议中取得有利形势。如果印度对西藏流亡组织的分裂活动加以有效制止,将有助于增加中国对印度的信任。印度认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对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中国认为中巴关系是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因此,中巴关系不应该是中印关系的矛盾。中国应向印度表明,中国只是支持巴基斯坦自卫,不支持巴基斯坦侵略印度,巴基斯坦也没有能力侵略印度。
四是加强中印教育交流,推动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是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民间基础,国家间的友好难以持久。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人口大国,两国有世界最大的教育规模,中印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各自的特色。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两国之间相互留学的规模却非常小,以2015年为例,有12亿人口的印度来华留学生只有16,694人,而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来华留学生高达近66,672人〔5〕;而中国赴印度留学的人数更少,目前估计只有2000人左右。两国政府应通过增加政府奖学金,给予对方留学生学费国民待遇等多种方式扩大相互留学的规模。如果中印相互留学规模到了目前韩国在华留学生的水平,不但有利于增进两国的相互全面了解,还有利于在两国间发现和创造合作机会,为未来中印关系建立坚实的民间基础。
五、结语
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表明,印度的崛起不再只是可能,而且正在成为现实。印度崛起虽然会让双边矛盾更加难以解决,但又为两国创造了巨大的合作机会。中印在地区层面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但只要处理得当可以避免敌对和冲突。中印共同崛起标志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实现,两国将在全球性事务中成为合作伙伴。双方要管制好重大分歧,努力促进教育文化交流,促进民众间的相互了解,中国对印度的大国追求加以适当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增加两国战略互信,促进双边关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World GDP Ranking 2015〔DB/OL〕,http://cn.knoema.com/nwnfkne/world-gdp-ranking-2015-data-and-charts
〔2〕 Huang, Yasheng, Tarun Khanna. Can India Overtake China?〔J〕. Foreign Policy, no. 137. July–August,2003.
〔3〕 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2015年印度货物贸易及中印双边贸易概况〔DB/OL〕.http://Countryreport.mofoom.gov.cn/re cord/vieo.asp7news-id=44534.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73.
〔5〕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D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
【责任编辑:刘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