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高效提问的几点思考
2014-10-20杨国龙
杨国龙
无论教师的讲授如何有效,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提问及倾听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教学在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交往与对话。高效的提问是指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回答的提问,这种思考与回答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表现。
一、高效提问的几个标志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提问高效的几个标志如下。
1.提问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它会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封闭性的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开放性的问题,即只需要将其中一个条件变换成一个不确定的条件即可。封闭性的问题虽然易于检测,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义不大;开放性的问题虽然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易检测,但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使用开放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
2.问题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多样化的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打开学生的思路。
①记忆性的问题。主要要求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与回答。它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比较低,只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
②理解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加工。学生需要表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③应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性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尽快由零散的、缺乏整合的状态,向高度综合、能够灵活运用的状态转变。
二、提问中的误区
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提问对学生没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问题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不大,就不是高效的提问,甚至会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
1.满堂问正在成为一种灾难。零碎的、对学生没有多大启发意义的事实性问题正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师对提问实质把握的缺乏,使提问走向僵化与教条。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自己设置的,而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带领学生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这种满堂问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走出了“满堂灌”的误区,实质上学生的这种参与有形式而无实质,问题来自教师的假设而不是来自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真实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来源的本末倒置,将使学生的探索失去意义。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了一圈,最后还是跳到教师设计好的陷阱里。
2.学生在揣摩教师欣赏的回答的过程中失去独立自主判断的能力。学生从小就是在揣摩别人的意图中成长,他们学会了猜测教师或成人要求他们回答的倾向。“这样回答,我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此等等。学生从小就在迷失自我中长大。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与思考,缺失的是一种生命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最终变成人云亦云、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不强的庸人。
3.教师并没有真正地以人为本。教师满堂问,从表面来看似乎教师还很关注学生,实际上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关注的还是自己的课堂表演。当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不一致时,教师没有停下来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考有无道理,没有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其实,这正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机。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他这样回答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更令学生难以接受的是: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教师还要串讲串问。这样做不仅淹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更为严重的是侵占了学生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独立与自由,让学生变得麻木不仁,亦步亦趋。
三、教师的积极应对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大多数都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可能很多学生会积极要求回答。教师这时应该要求学生:“再仔细想一想,不要急于回答。”在几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谁能够将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完整、更好?”对于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发表对其他同学的回答的评论。教师可以在学生讲出各种答案后提出:谁能将大家的意见再综合一下?谁能够将这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得更准确/更完整/更清楚些?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