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中美育的渗透

2014-10-20王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美术

王平

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于德育,我们都不陌生。而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美育创始人席勒曾经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认为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把美术教育纳入教育结构之中,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并列。蔡元培也非常重视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美的事物拨动人的感情之弦,使人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得到道德上的“净化”、 情感上的陶冶和精神人格上的升华,并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学校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美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的,离开美育与德育之间的交融、升华和转化,美育与德育都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高中阶段,美育的处境一直很尴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学科在高考中没有一席之地,美术这门课程也就逐渐地淡出了现代高中生的视线,只有极少部分的特长生还在学习。很多学校减负的结果砍掉的却是美育课程,只抓主科教学,把美术教学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上,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美术的魅力,接受美术的熏陶。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对于美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另外,人们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实现德育的工具、途径和辅助方法。这种观点简单地把美育归属于德育,没有看到美育独特的目的、内容、功能和方法,因而不利于美育的全面开展。

那么,美育的本质是什么呢?首先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教育,它可以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这种美育是超功利的,让人们在美的欣赏中,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比如我们在讲解古代雕塑马踏匈奴群雕时,除了让学生了解雕塑的风格特点、意象化造型之外,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更多地了解霍去病(他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在学习园林时,通过观看圆明园的旧址,我们了解到了皇家园林的规模与气势,知道它曾经是我国园林中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同时,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当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它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无疑,美育中充满了德育的渗透。

美也是一种生命教育,它教会人们如何去欣赏美,去创造美。我们教育的根本不也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做一个会欣赏美、创造美的有情趣的人吗?这种生命教育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而且这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具有发展性。这对于正陷于困境的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应该是一种新的思路。

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大家都不陌生,画面黑白灰色调、支离破碎的形体,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美感可言。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于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毕加索在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时刻,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创造出了具有无限冲击力的视觉形象,将深沉强烈的情感恣肆宣泄在二十五英尺的画幅上,这滚滚的精神波涛,溢出画面,无限扩散开来,令观者淹没于画家个人情感的海洋,感受画家对战争成熟而深邃的思考。

美育与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能相互代替。运用美育的手段达到德育的效果,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是不同的。美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

但愿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不要让美育走下舞台。德育离不开美育,全面的素质教育更离不开美育。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美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