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像资料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4-10-20周宏
周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和成熟,获取和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影像资料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有声有色,生动有趣,有着传统纸质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而备受广大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青睐。面对无法改变的速读文化趋势,中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回归阅读,提醒他们观看影像资料只能是语文阅读写作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应该投“生”所好,巧妙利用中学生喜好影像视听资料的特点,将影像资料服务于作文教学,实现影像资料与作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将影像资料应用到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实施策略。
一、借助影像资料,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在写作情境的创设方面,语言描述往往空洞苍白,生活场景再现又有时空限制。而影像资料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声情并茂地再现现实生活场景,创设各种写作情境,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必修二“写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南通的纪录片,让学生去领略家乡濠河的波光粼粼,聆听狼山的晨钟暮鼓,了解青墩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在观看家乡历史遗迹,倾听家乡历史回声的同时,放飞想象的翅膀,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类似这样的影像资料为学生营造了写作氛围,降低了学生作文的难度,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沉闷、被动的单一作文教学模式,发挥影像资料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优势,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写得自如。
二、借助影像资料,搜集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毋庸置疑,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然而,现实生活中高中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封闭,加上他们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这就导致他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只有模糊而零散的印象。因此,在写作时,学生普遍存在材料缺乏、储备不足的现象,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写。
例如,必修三“写作实践”中要求以“在底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底层生活”的体验,缺少对“底层人物”的了解和关注,如果让他们凭空写作,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凑足字数,完成任务而已。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小组,组织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带着数码相机,深入到底层劳动者中去,定格他们劳动的瞬间,拍摄他们工作的状态,记录他们朴实的愿望……然后教师再将学生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剪辑、整理,并在课堂上播放、展示。通过对生活在底层的清洁工、建筑工、搬运工、菜贩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照片和生活实录的播放,本来对写作牢骚满腹的学生逐渐变得沉默,陷入了思考,有些感性的学生还流下了眼泪。亲自参与体验和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写作前对底层人物有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观察和认识,也为他们接下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借助影像资料,借鉴影视艺术,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影像资料是通过一个个镜头来反映生活的。艺术家通过对这些镜头的艺术加工,或含蓄委婉或鲜明直接地诠释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这和写作是相通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充分发挥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和丰富写作内容的优势,还可以借鉴电影的创作加工技巧,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增强他们作文的语言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时,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电影桥段后,和学生一起讨论电影文学选材、镜头选择、剪辑加工等技巧与记叙文写作谋篇布局的异同之处,引导学生探寻影片的线索,分析讨论某一片段的表现手法,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写作时“取其精华”,学习借鉴并运用影视表达的艺术技巧。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借鉴电影艺术,先用远镜头展示背景,勾勒出人物的大体轮廓;再用近镜头细致地描绘出人物的外貌特征,从而使画面层次分明,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在写作生活中令人感慨或印象深刻的细节时,可以采用电影的特写镜头手法,使文字产生空灵的意境美,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信息时代的到来呼唤教学技术的革新,教学技术的革新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在视听速读的今天,如何将影像资料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从影视文学中汲取营养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将它作为写作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中学会比较、鉴赏、思考,切实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