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014-10-20文国
文国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靠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转化才能实现。本文就怎样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一、积累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教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教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教师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关键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二、转化
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和古今字。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如“张良出,要项伯”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再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二)掌握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
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
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
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
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
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
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
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4.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文言的词语和句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有八九不会成功的。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