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心灵碰撞的课堂

2014-10-20陈学中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灵文本课堂

陈学中

摘要:为提高课堂效率,在充分利用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展开对话,去丰富人物的形象;细读品味文章的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灵。课堂上不仅要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人物的内心,教师还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适时进行情感教育。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有闭锁心理,因势利导敞开心扉,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打造轻松、活泼、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课堂 文本 心灵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年的教学诟病使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写人的文章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教师、学生、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的心灵对话

(一)在课外阅读中,丰满人物的心灵形象

课外阅读是充分认识人物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文本中干瘪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古人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在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司马迁其人的资料及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就能水到渠成。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对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及他们的心灵是有好处的。

(二)细读品味,走进人物内心

在教学孔子的志向时,如果仅仅就文字讲文字,依从书本上的介绍,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结合历史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了孔子的这一志向实际上是一个拥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高远的志向。“和平”“诚信”“理想”,这不仅是孔子的理想,更是当时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共同的理想,这不仅在几千年前的中国需要,当今世界更是需要!由此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目前幸福生活。使学生知道孔子的伟大,心灵的高尚。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在深深地反思:如何才能做到像孔子一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与人物进行心灵的互动?虽然我的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坚信,我这样的教学设计肯定让我的学生和古代的圣贤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抓住关键,揣摩人物心灵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是《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的最后一句话。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是让学生读,然后展开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我抓住“儿童”和“花儿”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有关文句。常人眼里的“顽童”,在冰心奶奶的眼里是“小天使”,她心中的儿童是多么活泼可爱!巴金曾说:“一代代青年读了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只有这样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揣摩出人物的心灵深处。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适时教育

课堂上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真可谓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次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父母虽然不能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可他们在外打工是为了让我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这也是对我们爱的一种表现。我们现在虽然不能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表达出来。第二天,好多学生都笑着告诉我昨晚打电话的情景,小脸上漾满了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学生打交道。人的心灵可塑性是很强的,在交流碰撞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但只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小宇宙,用真情去关心、教育他们,学生一定会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引导学生展示心灵,引发共鸣

新课程理论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心灵的共鸣。有些学生不善于交际,与别人的交往多建立在若即若离之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紧闭自己的心扉,在学习中往往是在等方法,等答案,情感交流上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好。没有主见。心理闭锁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学会沟通。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可以在帮助下获得成功。要尊重学生倾心聆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要适时表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要有信心,努力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提倡激励性评价,关注弱势学生,因材施教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教师不能是一个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努力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课堂设计的问题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特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老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养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神性。”在课程改革,打造有效课堂的热潮中,让我们各尽所能,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探索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

(责编 田彩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灵文本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唤醒心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