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探索过程中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014-10-20沈文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方法基本活动经验自主探索

沈文英

摘要:数学知识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探索活动。在充满思维挑战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掌握一般的探究方法,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优化思维品质。

关键词:自主探索 探究方法 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当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理解走进数学活动时,不仅需要教师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更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智慧引领,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不断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因此,数学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一、“赏”中唤醒,激活学习需求

生活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展开数学想象的源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欣赏、观察、分析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期待。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出示奖杯、北京天坛、飞机、蝴蝶标本、医院的标志等图片,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并说说觉得这些图片给了自己怎样的感觉。由于选用的都是学生熟悉不过的物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当教师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物体地形状也是像这样对称的”时,学生一个个抢着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我们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做”中感知,丰富学习体验

学生只有经历了实践的过程,对知识的感悟才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1.提出问题。长方形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你能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创造一个长方形吗?边做边想,你用了哪些材料?发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点?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2.操作实践。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创造一个长方形。(有的用钉子板围;有的折纸得到;有的用小棒围;有的借助本子的格子画;有的剪;有的量)方法多样。

3.交流创新。你是怎样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通过做,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完成板书。

这些首尾相连的4根小棒,或者4根线,是4条线段,是长方形的四条边,长方形有4个角。长方形的4条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你是怎么发现的?4个角呢?

4.每个学生画一个长方形。既然大家找到了长方形的特点,我们就一起来画个长方形。(感受从具体到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5.总结提炼。看来不论是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这些形形色色的长方形都有相同的特征,你能说一说吗?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做、画、围、量、议、说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有了清晰地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当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他们对长方形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感受越来越深刻。在探索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变”中深化,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我们要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上的特征)”一课,在学生已经清晰认识了“首尾相同,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1”的规律后,我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拓展。

拓展一:首尾不同,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特征?

拓展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围成圈,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又有什么特征?为此,我设计了“排队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排队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男生有4个,女生有几个?”学生分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学生排成了一行,这时女生就有3人。有的围成圈,这是学生平时在做游戏时经常用到的队形,很容易被想到的。这时,我引导:现在4个男生之间要几个女生呢?(4个)

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当你们围成圈时,男、女生人数就相等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告诉大家怎么会这样呢?学生回答,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4个男生要对4个女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这时我请围成圈的学生现在也排成一行,我们来看看队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第一个是男生,最后一个是女生,首尾不同了,男、女生的人数是相等的。

通过排队游戏为学生打开了创新思维的窗口。在学生全面了解“首尾相同,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1”的规律以后,利用“排队”进行了两次拓展,使学生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还可以围成圈,就是“首尾不同”的情况,消除了学习“首尾相同,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1”后形成的思维封闭,引领学生向思维深处发展。

总之,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发展的过程,绝不是对学生的探究放任不管,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只有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治锋.注重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体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

[2]李静.让学生在“思”与“辨”中自由生长——《认识分数》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2(8).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探究方法基本活动经验自主探索
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与实践
初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习得刍议
关注课堂教学,落实“四基”要求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层层推进,落实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