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回应大众关心的问题

2014-10-20王靖华

前线 2014年9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王靖华

理论传播工作不仅要重视传播形式,还要使传播内容立足于大众的现实关切,真诚回应大众的实际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但是,形式只是内容的外包装,通俗的形式并不必然带来大众对理论的兴趣,内容才更具实质性,要注重对大众关心问题的回应。

立足时代回应大众的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重大问题的集中回应。正因为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保持着对实践的指导地位。

贴近时代进行理论宣传是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在革命战争时期,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人民大众的共同诉求,中国共产党将“打倒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反映当时革命任务、时代特征和社会热点的思想观念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播。建国初期,理论宣传工作主要围绕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和学习《共同纲领》来进行,1951年到1952年主要是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宣传教育,1953 年主要是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4 年则重点宣传新宪法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等。

“文革”结束以后,理论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以及“四项基本原则”等。改革开放初期,对农民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宣传,对城市职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观念的宣传,都有鲜明的时代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那些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制定的新政策、产生的新问题、推出的新提法愈发关注。但是,许多内容如城镇化、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还是新生事物,群众对这些内容还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理论工作者要敏锐把握民情走向,针对大众迫切想了解的问题解疑释惑,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回答群众随时出现的疑问。反之,理论传播工作如果脱离时代,止步不前,理论也就会成为过时的、无滋味的“老生常谈”。

立足本土回应大众的“近”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是创造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阶段性成果的继往开来。实际上,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解决港澳台历史遗留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等等,都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原则,又充分结合中国特殊矛盾而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

正如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要结合中国国情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指导现代化建设中也要结合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大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具体的地域空间,即城市与乡村、沿海地区和内地,也离不开各种不同行业。理论所要掌握的“大众”就是生活于不同地域、工作在不同行业的各类人群,他们的关注点既有共性,又有丰富的个性。理论传播工作不仅要选择一般性的内容来进行,更要设身处地,回答特定地区人们的特定疑问,充分结合不同的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对理论、政策进行具体实在的解读,将理论、政策与本地区、本行业的关系阐释清楚,回应大众身边的“近”问题,使理论传播承接地气。

反之,如果忽视了大众的空间背景差异,只是进行泛泛的理论宣传教育,人们就可能产生“与我何干”的抱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就难以避免。

立足民生回应大众的“小”问题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理论传播工作也要以人民大众为本位。老百姓关注什么、对什么问题存在疑问和困惑,什么就应该成为理论传播工作的重点。群众经常关心的问题往往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养老就业等等“小”问题,但是,群众事情无小事,这些事情看似小,实则大,是关系人民生活幸福的大事。

十八大闭幕后,当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与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重视:“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核心就是领导人民大众建设美好生活,理论的大众化工作也必须瞄准大众的生活关切,将大众不明白的理论政策及时解释清楚,使人们都能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好处,抓住政策带来的机会,真正发挥理论“武装”大众的作用。

理论传播如果不贴近大众,是“虚”的,就很难吸引大众。很难想象人们会对那些与其生活关联不大的理论内容有兴趣。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进行理论宣传时,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相联系,进行细致入微的政策宣传和解读是理论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有些人眼中,理论和教条几乎可以画等号,这不应归咎于理论,而是理论传播工作的某些失当使然。列宁在《论策略书》中曾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理论本身虽然是一种“灰色”的抽象物,难以绚丽多彩,但是,理论传播工作者却应该也必须在理论与大众生活之间开辟通道,以使理论充满生机和活力,使理论更贴近群众生活。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走向大众,不仅需要传者有心,还需要受者有意。更重要的是理论内容只有立足时代、本土、生活,带着时代律动、泥土味道、生活气息,才能真正吸引大众。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大众偶像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大众科技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