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2014-10-20徐克智
徐克智
目前高三学生写作文,多数是以写议论文为主,写记叙文的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不好记叙文,或写起来不合文体要求、不善于描写、不会安排叙事结构等,硬着头皮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大多选材普通、结构简单、语言贫乏。每次跟学生讲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会说:“老师,我也很想写好一篇选材新颖的文章,但是我的生活真的很简单,每天都在教室、食堂、宿舍这样简单而枯燥的环境下生活,哪有什么新的新颖的素材可选。”学生说的是实话。当然,普通的选材我们也可以通过结构的巧妙安排,让它变得不普通。
“文似看山不喜平“。生活是曲折多变的,我们写出的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应该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就像看风景,每个人都喜欢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不喜欢一眼望到底的平原。看文章也是一样,谁都喜欢引人入胜而不是平铺直叙的文章。波澜起伏的文章让人兴致盎然,相反,平铺直叙的文章使人感到呆板、单调、索然寡味。
先来看一篇高考佳作。
忧与爱(2012年江苏高考)
(文章引自《〈忧与爱〉佳作集锦》)
(1)一大早,空气中似乎就弥漫着一种焦躁的气息:窗外的小鸟唧唧喳喳地叫,树上的蝉也鸣个不停。我早早起床,下意识地去厨房寻找妈妈的身影。
(2)一如既往地,妈妈一头扎进厨房中,弯着背,双手不停地在水池与锅铲间来回移动,见我过来,便习惯性地抛出一个微笑。
(3)可我分明见到,在今日的微笑中,夹杂着些许特殊的神情。
(4)那倦怠的眼神,仿佛向我透露出一个不眠的夜晚。那丝丝飘挂在耳边的凌乱的秀发,也似乎一直拨动着我的心弦。
(5)兴许是因为今日与众不同,母亲往日里十分熟练的工作在今日看来却显得十分笨拙。
(6)是因为紧张吗?我竟不知,一向稳重平和的母亲会这般忘东忘西。
(7)连刷牙的工夫,母亲也不忘跑过去看一眼时间,死死盯着那秒针。这时的母亲,像一位监测员,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
(8)今日的交通,也像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
(9)我拿起书看,眼神却时常飘向母亲的脸庞。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我忍不住想伸手抚平那深深担忧的痕迹。
(10)“今儿的车有点堵,不过没事儿,来得及。”母亲转过头,此时,我与母亲的眼神交汇了。那道深深的沟壑像是从未出现一般,猛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母亲那浅浅的微笑。
(11)一辆大巴不守规矩,几次三番拦着道路,母亲看着时间,手不停地打着方向盘。
(12)红灯亮起,车辆刹那间全部停止,我刚想张口说点什么,只见母亲已打开车门,径直冲到大巴司机的车门口,急促地敲着车窗。那人车窗紧闭,只听得母亲大吼:“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我们家孩子急着去高考,要是迟到了你负得起责任么……”
(13)到绿灯亮起,母亲才肯作罢回到车上。远远望去,我依稀地看到,那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待人柔善的女人,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
(14)我笑了,夸母亲勇敢,可我分明感觉到一阵暖流正在汹涌地冲向我的眼睛。我打开车窗,望着窗外,尽量抑制着那阵暖流的汹涌气势。
(15)丝丝的雨轻柔地打在我的脸上,我的视线变得模糊,是细雨模糊了我的视线么?我不得而知。
(16)微风夹带着些许的凉意,可我分明感觉到一阵暖流。
(17)如今我伏案笔耕,我知道母亲的心全然在我这里。
(18)母亲,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着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缕飘扬的秀发了……
这篇文章看起来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普通作文,但它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正是在于它巧妙的结构安排。作者能把故事安排在时间的轴线上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处处构建伏笔,形成波澜起伏的文章结构。这和我们曾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我们以这篇高考优秀作文为例来探讨如何让记叙文的情节曲折、结构波澜起伏。
1.悬念迭出
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疑问,它引起读者的关注,就是“卖关子”,“扎包袱”。《忧与爱》这篇文章就是在不断地制造悬念,文章在第3段(“ 夹杂着些许特殊的神情”设置悬念),第5段(再次设疑“今日与众不同”),第6段(又一次设疑,并点出母亲的性格“稳重平和”,为下文设置伏笔,并对母亲的形象作衬托),第7段(“看时间”,设置悬念,吊足胃口),第10段(继续设置悬念,用现实环境和母亲的“微笑”来突显母亲内心状况),第11段(又一次悬念),第12段(层层设置,此处解释疑惑,一位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一篇800字的文章,设计如此多的悬念,可见作者尺水兴波的能力。如果我们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也能这样不断的制造悬念,让读者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这个过程中,读者的心理会随着文章的变化而变化,波澜起伏的结构就形成了,进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表达效果。
2.铺垫照应
文章先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并将其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高潮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情节突转,掀起波澜。这篇文章在第1段(以环境描写起笔,营造紧张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第2段(人物出场,并用细节“习惯性地抛出一个微笑”来展现慈母形象),第4段(继续铺垫,并用细节“凌乱的秀发”烘托),第8段(一句话,点出环境,为下文埋下伏笔),第9段(细节回应,通过“我”的观察来写母亲),文末(抒情展望,“秀发”细节呼应上文)。多次进行反复铺陈渲染,同时,后文的内容还不断的与前文形成呼应,这样使母亲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文章结构严谨。所以,我们正在写文章时,要先考虑好文章的总体安排,哪里铺陈,哪里形成照应,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这样才能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
3.情节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也是使情节产生波澜的一种好方法。本文把大家都能想到的一个普通话题——母爱,放置于一个特定的场景——高考送考中,这样使得母爱的体现有了事件作依托。再通过设置伏笔,先反复渲染母亲的担忧,好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但在送考的过程中,突然设计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一辆不守规矩的大巴,原本母亲的担忧有了照应,平时柔善的母亲突然如此的有勇气,前后对比鲜明,落差较大,母亲的形象更加突出。这样的情节巧得合理,合得自然。
4.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即想要褒扬人物,但先从相反的贬抑处着笔,最后,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消解前面的贬抑,达到褒扬的效果。本文先写我不知母亲今天为何这样担忧,然后再在叙述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揭示,并在最后体会到了穆青的那份爱。这样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懂得借鉴,并有意识地把它和自身的写作结合起来,那么,写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写出一篇篇优秀的记叙文是完全可以的。
————————
注释
①南京市教研室语文组:《〈忧与爱〉佳作集锦》,2012年8月。
②李长安,雷明春:《“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结尾方法例谈》,《中学语文》,1996年第8期,39-40页。
[作者通联: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