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需要”角度谈价值观教育

2014-10-20杨玲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职生动机价值观

杨玲

摘 要:我们时常感叹现在很多中职学生没有追求,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到学校仿佛不是为了学习。认真分析这个问题,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应思考价值观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形成“成材”和“贡献”的需求,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中职生;动机;教育;价值观

一、动机与需求

有人说过,人总是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的活动是有动机的。学生到中职学校念书这个看似由家长决定的活动,其实也蕴涵着学生自己的动机。人活动的动机是受自身需求支配的。通常来讲,人活动的动机有两种: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人在受本能支配时会有所行动,如在饥饿或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往往会有所行动。人在满足本能需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有所行动。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逐步展现出来的,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自尊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国学者对中小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认为,中小学生的需要结构有七个层次,即生理与物质生活的需要、安全与保障的需要、交往与友谊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课外活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学习与成材的需要及贡献与创造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的自身需要里,学习的需要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内容,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自觉学习的学生始终是少数。

二、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与需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满足自身前面阶层需要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产生“成材”和“贡献”的需求,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学习不能只定义为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学校明确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另一类是在正式教育活动之外,由于学生所处环境影响而使学生获得的东西。后一类学习实际上是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远比教师单纯对学生教育的效果大。因此,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应该是校园文化的教育。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与普通中学不同,其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与普通中学不同,这些都为改变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学生“地位”发生了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愿意接受他人的教育,愿意与人和谐相处,这为改变价值观准备了条件。其次,教育目标的改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就业教育,人总是需要职业来维持生计的,就业是任何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再次,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以对书本知识的认知为主,不少学生有一定的“书本恐惧症”,从心理上拒绝接受书本知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是以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习需求和热情的产生会改变学生的自我意识,最终使价值观的改变成为可能。

三、结合“需求理论”改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1.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满足他们“安全与保障”的需要

现在学生“生理和物质生活”的需要由家长提供保障,一般都可以得到满足。但在个别治安不好的地区或校风较差的学校,部分学生是没有安全感的。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满足他们“安全与保障”的需要。安全感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看起来很平静的学校,如果学生之间传播“学校不安全”的思想,就会让新来的学生没有安全感。怎么让学生有安全感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学校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正常;对学生打架等突发事件快速、妥善处理;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平等处理,特别是对“关系户”学生违纪行为的公平、妥善处理;加强平时的安全督导工作,防患于未然。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间的交往

人需要生活在群体里,学生有“交往与友谊”的需要。对于以往在中学学习不好、表现欠佳、处处受教师与同学排斥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是他们寻求与同龄人平等交往的最佳途径。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教师的关爱、同学的信任和友谊以及父母的肯定。交往的需要是学生自己愿意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动机之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共同追求、相同价值观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要让学生正常与班级多数同学交往,必须要让学生找到自我的价值。我们都知道,只有被肯定的人才能感到存在的意义。同样,学生只有找到了自我价值感,才能体会到自己在班级和学校中存在的意义,才愿意接受班干部的管理和班主任的教育,否则,他们会觉得学校和班级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怎样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感,愿意与其他同学和谐交往呢?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赢得学生信任,从而在班级有较强的影响力;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长处(其中及时的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差生”克服自卑心理,让每位学生在班级有平等的感觉,使他们融入集体生活;积极开展大型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避免学生的交往走入小团体化中。这些活动应具有直接参与人数多、技术要求低的特点,以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为主,淡化竞技名次。这些措施可以让学生逐渐从小团体化中脱离出来,杜绝了“小帮派”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加强荣辱观教育,让学生正确对待“尊重与自尊”

现在某些学生的行为让人不可理解:学生经常因一句话不对而打架,或因教师话重而冲撞教师;但是对教师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的屡屡批评,他们又不当回事。这说明学生对“尊重和自尊”的内涵并不清楚。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说明“尊重和自尊”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让学生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实现“自尊的需要”。“自尊”的核心是尊重自己,尽量不要给别人批评自己的机会。要想别人少批评自己,就要学会“自律”,自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学生在“自尊”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的认知,也实现了价值观的改变。

4.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努力成材

当学生前面几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精神生活的需要。但是学生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一定是学习和成材的需要,可能只是求得社会对自身的尊重和满足。一些学生会以“歌星”“球星”为崇拜偶像,单纯求取在某项文体活动中的成功,以获得自身被社会(学校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体才能十分有限,这些才能只能作为学生的个人爱好,而不可能成为其谋生技能。但年轻人并不十分清楚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与奉献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不断磨砺自己,进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身价值。教师的引导必须在肯定学生特长的基础上进行,其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过“提出——协商——接受”几个阶段。其中“协商”阶段就是学生提出异议、“讨价还价”、出现反复的阶段,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这个阶段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学生的反复而放弃。随着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渐渐会认识到职业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性,认识到学习和成材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国家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人才,更需要有正确价值取向的技术人才。职业学校是为国家和企业培养操作型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阶段又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积极探索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来完善,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郑予捷.基于需求导向的高职学生特质评价及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8).

[3]曲艳霞.我们这样做教育——基于学生需求的教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中职生动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