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2014-10-20王珏宁南周静
王珏+宁南+周静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独立进行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商科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为基础,探讨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如何培养学生对相应学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合理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的能力,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商科研究方法;教学范式;转变
一、授人以渔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引用到教育问题上,就是一个授人以知识还是授人以方法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独立进行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有限(李辉,1994)。刘存刚和闫海燕(2014)认为,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授人以鱼”强调的是直接把“鱼”(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而“授人以渔”讲的则是直接把“怎样捕鱼”(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无论我们给学生多少“鱼”,都不可能解决学生一生当中所需要的“鱼”,唯有授之以“渔”,才能让他们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捕捉到他们所需要的“鱼”。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在教学时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都不能满足学生一生之所需,更何况教师自身的知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授人以渔的紧迫性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仍延续着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缺少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只是教师留给学生的一个个公式、定理或结论,还有期末的一张试卷。这只会导致学生误以为只要牢记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算完成了学业,进而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临时抱佛脚,照样考高分”的观念。其实,高等教育讲究的是如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走出校园时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掌握一种如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我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这些有限的书本知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按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话来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仅靠“授人以鱼”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文盲,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从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向重视方法的教学,应该将学习方法的传授纳入教学目标范围,从而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而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三、以商科研究方法课程为平台,培养学生“渔”的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一个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转变的平台,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开设了商科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虽然这门课在中国的大学里还不是很普及,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该课程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必修课程,可见其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度的调研访谈,我们发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学术论文、企业调研报告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对其中的模型建立和数据调查以及分析方法感到陌生,这对学生有效地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并从中找出自己的研究兴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第二,学生对于如何完成一篇规范的实证学术论文或企业调研报告缺乏系统的认识;第三,学生对如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整理、分析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方面缺乏必要的认识。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缺乏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缺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进而只会一味地盲听、盲从,将自身知识局限于教师所传授的那部分。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商科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始终坚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让学生掌握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目标,依托国际商学院长期从事管理研究方法教学、有着丰富课堂实际教学经验的强大师资团队,运用实验室先进的教学设备及软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如何阅读文献,解释并合理地分析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关的实证学术论文和企业调研报告,并最终指导学生规范地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和调研报告。
虽然商科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仅仅开设了短短几年时间,不过从学生反馈回来的意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益处:
1.以兴趣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是做学问的开端。如果非要逼迫学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做学问,势必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但是一旦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便会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的消极状态为“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同时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能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课余时间进行不断的摸索钻研,从而打通了课内课外的界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通过自己一步一步推导得出的结论,不仅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形成永久的记忆,又能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还能使其在与别人交流、切磋时,培养出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以方法为基石,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分析、推理、决策、评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说是西方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使学生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事物,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能够等到有确凿证据的时候才做出判断,并最终得到有理有据的答案。而要让学生不断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必要条件。商科研究方法课程便始终致力于传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研究工具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大胆的分析、猜测、探索、研究和论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并树立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永不放弃的精神。
3.以课堂为起点,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知识正在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激增,与此同时,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发展却是无限的。商科研究方法正是以课堂为起点,通过教授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就能把有限引向无限,从而打破课时、教材、课堂等旧观念的局限,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天地,由课本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让学生持续地、发展地学习,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总之,我们应当以商科研究方法为平台,努力打造教学方式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让他们的学习在兴趣中进行、在主动中深化、在批判中创造、在工作生活中延续,从而真正达到授学生以“渔”的目的,让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辉.对大学生应进行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2-16.
[2]刘存刚、闫海燕.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