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方译论的本土化和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2014-10-20王秀花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本土化现代化

王秀花

摘 要:在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的西方译论涌入中国,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时,许多国内学者借鉴国外译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翻译主张,完善了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本文从引介、研究和应用三个阶段介绍了关联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从多元互补论的内涵、特征和对发展现代译论的贡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关键词:关联理论;本土化;多元互补论;现代化

一、引言

翻译是人类一项古老的文化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半个世纪以来,西方译论不断涌入中国,为国内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关联理论是在语用学相关原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很多学者都研究并探讨过如何引进和借鉴该异域理论。多元互补论是以翻译标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认识方法论,对于发展现代译论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旨在以关联理论和多元互补论为例探讨西方译论的本土化和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二、关联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

关联理论是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一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哲学、交际学等多学科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将交际与认知结合起来,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威尔逊的学生格特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对语言学界特别是翻译学界影响很大,开创了翻译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关联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可分为引介阶段、研究阶段和应用阶段。

1.引介阶段。最早把关联理论引进中国的学者当属沈家煊(1988),他在《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一文中介绍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一章“交际”和第三章“关联”,同时还比较了关联理论和格赖斯理论之间的差异。桂诗春在解释语言学习的心理问题时也引述了关联理论。张亚非提到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格赖斯会话理论,指出语言交际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概念,是一个认知过程,并建立了颇具解释力的关联原则。

2.研究阶段。林克难(1994)的《关联翻译理论简介》标志着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开始。何自然对关联理论和翻译进行了专门介绍和研究,此后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关联理论的概念解析、理论建构和应用实践。1999年,赵彦春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中用关联理论来解释翻译的本质,指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并初步构建了解释翻译现象并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关联翻译。宋旭和杨自检提出了译者原文理解推导模式,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关联性体现层次的对应和关联度的对应。

3.应用阶段。国内关联理论的应用可谓角度广,数量多。在基础理论研究过后,该理论迅速进入了应用阶段,而我国学者更注重研究如何应用关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关联理论可以解释翻译,黄燕红(2008)认为法律术语翻译是一个动态的双语明示——推理过程,描述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术语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解释法律术语翻译中不一致的现象。关联理论可以解释文体现象,曾萍(2000)用关联理论解释了隐喻、反语、拟人等修辞手段,文章还列举了许多汉语修辞格,这是用西方语用学理论来解释汉语语言现象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其对翻译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自引入中国以来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翻译理论研究,为翻译科学的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从多元互补论看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译论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翻译家心血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辜正坤先生针对翻译标准提出的多元互补论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并以辩证的思维补其不足,构建出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是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之后中国译论第五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1.多元互补论的内涵。多元互补论用辩证的方法推翻了自古以来翻译界试图建立一个绝对标准的设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若干个具体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标准系统,包括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和具体标准。其中,绝对标准指原作,要想绝对忠实,只有照搬原作;最高标准指“最佳近似度”,即译文与原文在各个层面的最佳近似程度;具体标准指分类标准,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趣味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性,因而衡量翻译的具体标准也必然趋于多元化。绝对标准是最高标准的标准,最高标准又是具体标准的标准。

2.多元互补论的特征。多元互补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译论,其特征包括:(1)包容性:辜正坤教授博采众长,把具体的并行不悖的多个标准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多元互补论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古今中外几千年有关翻译标准的理论。(2)互补性:翻译标准的探讨历来是中外翻译界的热点问题,而那些有争议的翻译标准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不仅弥和了译界的许多争端,还构成了一个更加实用的多元翻译标准系统群。(3)实用性:多元互补论的具体标准可满足人类对翻译作品和翻译实践的多样化要求,可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如作为理论依据来指导诗歌、散文等的翻译和评价翻译作品等。

3.多元互补论对发展现代译论的贡献。多元互补论使人们站在一个更高点,以一种综合、全局的眼光审视翻译标准,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译者可运用多种衡量标准来判断译作的价值,可采取多样的译法以全面发展自己的翻译才能,以多元互补精神建设现代翻译学能促进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渐游离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翻译学。中国翻译学的建立是中西译论相激相荡、相参相照、相反相成、互为补充的结果。中国翻译学今后的发展仍需本着多元互补精神,只有融多种翻译标准的优点于一体,才能完善中国译论,建立起自己的译学体系。多元互补的体现是多方位的:一元标准与多元标准互补,传统与现代互补,东方与西方互补,理论与实践互补,科学性与艺术性互补,综合与分析互补,译学各个分支互补,各种研究途径互补……本着这种多元互补精神,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译学体系必将屹立于世界译学之林。

四、结语

翻译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关联理论强调翻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翻译是语际间明示—推理的阐释性言语交际行为,其本土化使中国的翻译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辜正坤提出的多元互补论没有完全照搬古人,而是有选择地与中国传统译论进行融合,做出了有创见性的探索,与传统翻译标准相比,其在可操作性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这些正是中国译论现代化的体现。总之,西方译论的本土化和中国译论的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翻译界在国际翻译理论界争得了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16-20.

[2]黄燕红.法律术语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4):74-77.

[3]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4]沈家煊.迅递和认知的相关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3):62-65.

[5]孙迎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43-45.

[6]尹继伟,张轶前.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7):152-155.

[7]曾萍.从关联准则看修辞手段的交际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1-24.

[8]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本土化现代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