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消费方式变革推进节约型社会构建

2014-10-17刘举

桂海论丛 2014年3期
关键词:节约型节约浪费

刘举

摘 要:实现节约型发展离不开传统消费方式的变革与升级。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消费、节约与浪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实现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亦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浪费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既是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要求,又是转换人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其中,党政机关公务消费方式的转变将是引领中国社会走向节约型发展的关键。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须在发挥制度和市场规范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新型消费理念宣传、社会价值观教育、节约文化环境培养等手段的配合。

关键词:消费;节约;浪费;消费方式;道德修养;节约型社会;消费文化;制度规范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3-0054-04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研究》(13-ZD010)、吉林省社科基金博士扶持

项目《大众文化消费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2013BS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 举,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哲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指出“建构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必须树立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国家政策的这些规定说明实现节约型发展离不开消费方式的变革,制止浪费、崇尚节约必须严把消费关。近年来,绿色消费、和谐消费、可持续性消费等理念的大力宣传以及“光盘行动”等社会节约运动的兴起都说明消费方式变革势在必行,也凸显了消费方式变革在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共中央审议并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反对奢侈浪费,积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这就从制度层面上对落实和规范政府消费行为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节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对推进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把节约型发展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行政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和行政成本的重要前提,也能够为反腐倡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性支撑,真正使严查、严打从奢侈浪费线索开始。党政机构厉行节约制度的施行有利于不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党政机关在节约型社会构建中起到带头作用。减少公共开支、节约社会公共资源有助于使资源服务于民,进而彰显党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宗旨。条例能否落实一方面要深化具体实施细则,另一方面是各项措施的严格执行,在执行力度上不能打折扣。此外,制度性的约束力能否真正有效关键看能否形成节约意识和节约文化理念,能否内化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因此,应该把新时期节约型消费文化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共同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宣传之中,从而使节约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和价值理念。

一、消费与浪费、节约之间的关系

消费与浪费虽一字之差,但却常常相伴而生。消费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浪费,但超过适度性消费界限就成了浪费即无益的消费就是浪费。我们提倡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应杜绝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浪费行为,更不能以浪费为荣。同时,节约与消费也并不矛盾,适度的消费不违背节约理念。“节约消费绝非意味压缩消费、人为地控制消费,而是提倡文明、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重在消费多元化和节约资源。”[1]无论是节约还是消费都应当追求消耗和需求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使节约和消费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如果说杜绝浪费是抑制奢侈型消费和虚假性消费,那么节约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倡导实用性和限量性。消费本质上是人对于物或服务的消耗,也在购买和享用过程中满足着人类的各类需要,但节约、浪费与否主要看主流消费评价标准。总之,浪费、节约之间关系的转换关键在于消费的内容结构、数量能否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统一。因此,消费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能否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暂时需要和长远需要统一起来,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伦理规范。

我们在对浪费性消费进行批判、反思并力图建构节约型消费方式的同时,应对消费中的节约和浪费有一个辩证的评定。节约消费方式是在物质短缺的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应对节约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说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正当需求,当因节约而不能满足人的正当需求甚至抑制人的需求的时候,节约还有何美德可言?所以不能为了节约而节约,在倡导适度消费的同时,我们也要在经济实力基础上考虑适度节约。不能为了节约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生活,更不能因节约“小钱”而间接浪费掉“大钱”。提倡科学节约应从历史发展的辩证角度来思考节约和浪费的关系,从而建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节约发展方式。如果说节约通过财富积累而间接转换成投资,并因减少财富流失而间接增加了收入,那么有时“浪费”也是一种间接投资,它可能创造出更多财富。因此,在后一种条件下,暂时的浪费是人们故意追求的行为,企图以牺牲“小浪费”来换取“大财富”,而不想因“省小钱而丢掉大钱”。比如,有些商家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度和吸引公众眼球通过奢侈性投入来搞活动、打广告。再比如,在应酬性消费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但这类感情投资和交往投资的获益却又是无形的甚至有时是巨大的。

通过分析消费、浪费和节约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出消费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个人行为和经济行为,而更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并且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浪费和节约更是如此,二者产生的影响不但是个人性的、经济性的,更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意义。“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电视公益宣传口号说明奢侈性消费是造成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总之,消费领域中的浪费行为既与个体或群体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数量有很大的关联性,也与经济发展状况、制度、文化理念、道德素养有密切联系。合理、健康的消费观要讲究适度原则,不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经济状况、个人爱好等来决定,也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应;不但要考虑利己,还要考虑利他,体现社会公德和优良传统。人类的浪费行为只看到了消费的自我利益和暂时利益而没能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看问题,这就容易使自我满足过程打上道德沦丧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烙印。endprint

二、浪费型消费方式与粗放型发展的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还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经济,通过粗放型发展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其中,浪费型消费方式在这种粗放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以至于有人怀疑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非持续性的、带有潜在隐患的虚假性增长。因此,深入剖析浪费型消费方式及其危害对实现国家从粗放型发展向节约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浪费是一种普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无益的浪费也给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潜在隐患。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要么无视浪费的危害,要么以追求暂时的、局部的片面发展而鼓励浪费型消费。

第一,对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策的误解。刺激消费确实能拉动经济增长,但国家不是要鼓励虚假性需求、奢侈性需求,更重要的是以扩大基础性需求和多样化合理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刺激消费是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根本动力,而不是为了片面保证经济增长率。因此,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内生动力来拉动,国家消费政策只能起到引导和调节作用。倡导消费的多元化与均衡化,但不提倡消费的奢靡化,过度刺激虚假性需求和奢侈性消费就是浪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容易形成盲目的、低端扩张,也不利于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因此,如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刺激虚假需求就容易使民众的消费方式偏离科学化和人性化的轨道。这种浪费型消费方式不但没有把人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也容易使粗放型发展积重难返。

第二,各类媒体对浪费型消费的宣传与误导。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广告、文艺节目激发了群众的感官欲望,使他们过度追求新奇产品,也加速了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媒体宣传加速了大众精神生活的物欲化,不断培植着民众的占有欲望和喜新厌旧的心态,这些虚假需求造成了非必要商品的浪费。媒体使消费主义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商家通过媒体宣传、过度包装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主义强调过度占有、消耗和提前透支消费,商家所宣传的超前消费理念与信用卡支付方式的推广进一步刺激了非必要性消费。顾客非理性欲望的膨胀不但始于媒体的宣传而且源于现代人的强烈占有欲。市场经济宣扬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各种浪费型消费在满足人们各种欲望、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第三,现代社会形成了以奢侈为美的偏见,使浪费型消费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炫耀型、夸示型和符号型消费日益盛行,人们的消费理念开始从重视质量和基本用途转向消费品或服务的档次、品牌和格调内涵。并把消费品和服务的档次、品牌、质量同交换价值密切相连,试图通过消费过程和消费品形象来展示个体的能力、素质和修养。于是,人们形成了一个心理误区:贵的就是好的,消费的消费品和服务越贵、越多,消费者就越有档次、品味和经济实力。稀有物品的消费在显示个体身份和品味的同时也加速了生态物种的灭绝。浪费型消费还滋生了从众和攀比心理,很多人试图通过虚假消费来跟上社会发展潮流而不失面子。传统的人情交往中浪费现象更为严重,吃饭、送礼文化鼓吹大操大办和讲排场,要想有面子必须上档次。人际交往传统助长了奢侈型消费风气的蔓延,使消费方式蕴含了隐性的社会强迫性,很多人是被迫选择浪费型消费行为。不合理的礼尚往来在助长消费腐败的同时也扭曲了主流消费观。浪费型消费观反映了民众的爱慕虚荣、自私自利心态,也助长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蔓延。这种以浪费为荣的不良社会风气注定了我们的发展仍旧是粗放型发展,浪费在不经意间“吃掉了”这么多年来发展的成果。

第四,浪费型消费方式反映了整个社会消费道德观念的淡漠与相应规范体系完善的滞后。消费中的浪费和节约现象与个人经济实力没有必然的关系。“饮料大王”宗庆后被称为是最节俭的内地首富。拥有40亿资产的领带大王曾宪梓生活仍以简朴见称,他会将宴请后的剩菜如数打包。而他们却都热爱公益事业,曾为慈善事业捐款无数。因此,节俭与人的道德素养、生活习惯有很大关联性。浪费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个人生活习惯、道德修养在消费领域中的社会无意识行为。“奢侈需求不但破坏生态平衡,还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滋生人的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2]目前,对个人浪费的治理只是对个别被曝光现象进行舆论谴责,很多民众还只是漠视、纵容甚至是默认浪费行为,经济惩罚或行政制约机制还处于空白状态。

第五,在制度执行和机制运行过程中的许多消费构成了被迫浪费。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性的东西对消费起到引导作用。很多时候,人们迫于制度的规定或完成指标、检查而不得不进行的非必要和虚假性消费。如为迎接评估而设置不必要的机构、购置各类办公设备,各类报表、检查评比活动中的浪费、人员闲置的浪费,各类出访、迎送、调研、会议中的浪费。制度性浪费在无形中增添了行政成本。公款浪费反映了公务人员的假公济私心态,花公家的钱不心疼不仅是自私更是缺乏公德。不仅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还容易引起民愤和误导主流消费方式的浪费化,使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向整个社会蔓延。公共浪费虽不同于中饱私囊,却也无异于腐败犯罪。节俭意识的淡薄和浪费行为的严重也充分说明传统节俭伦理的失效和节俭制度建设的滞后。节俭政府、节俭单位、节约家庭和节约个人宣传推广以及评价机制还没能真正建立,对浪费型消费的制度制约机制也还没有全面深入落实。由浪费型消费方式带来的粗放型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德的提升,也加剧了国家财产的流失。

三、在消费领域构建节约型长效发展模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尽管由浪费向节俭转换面临着各种阻力,但在一定条件下还是能够解决的。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节约型消费方式是实现节约型发展的关键。节约型消费方式培养离不开多元化的长效发展机制,需要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经济引导、行政调控等各种手段的相互配合。

(一)加强公款消费节约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制度创建节俭型政府。建立、健全节约法律体系,在各级各类单位逐步推广并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通过制度监管与约束机制来治理公款消费中的浪费现象。财政部门加强对公款消费预算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严把审计关,减少“三公消费”开支规模,倡导节俭型政府。定期公开“三公消费”并接受群众监督,使“三公消费”更加透明、民主。把公款消费状况同年终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统一起来,依法对公款浪费现象进行查处。建立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公款浪费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对公款私用造成的浪费行为应责令赔偿或追缴,并对相关人进行批判教育或进行行政处分。endprint

(二)通过思想教育培植节约型消费文化和消费伦理解决个体性消费中的浪费问题。大力宣传勤劳节俭的“企业家精神”和名人、要人的节俭事迹,使之能起到模范典型引导作用。社会公共人物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带头倡导、宣传和践行节约型消费理念,形成合理节约的社会风气。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传统节约文化并对浪费案例及其危害进行警示、批判,不断增强节约消费自觉意识。实行节约教育、节约宣传、节约方法推广进课堂、进社区。把节约型消费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不断宣传节约型消费理念同个人社会名誉、道德素养、品味的密切关系。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形成具有文化强制力的节约消费道德观和节约伦理观,使各种浪费行为受到舆论和道德认知的谴责。引导现代人要形成节约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它社会道德内涵,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享乐为耻的良好风气。

(三)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消费品的寿命和社会利用效率。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以延长商品的使用年限,从而间接减少浪费。提高消费品的社会性利用率就是通过多种流转方式实现消费品的多人使用和充分利用,以预防消费品的闲置性浪费。对此,国家要大力发展二手市场,通过市场手段使消费品不断得以优化配置。鼓励租赁式消费、统一购置、集体使用等节约形式[3],使消费更加体现公共性和社会性。通过政府补贴推行“以旧换新”的循环型消费模式,使绿色产品逐步取代落后产品。通过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对奢侈品、高档礼品课以重税,以压制其消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速包装标准化进程,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过度包装产品进行处罚或者禁止上市。

(四)国家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培育绿色市场,使环保节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不仅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也要对消费和供给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升级。黄锡富认为倡导可持续性消费必须改善消费结构、提升消费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因为,只有“消费质量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就能优化社会有机体”[4]。因此,必须调节精神性消费与物质性消费、基础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夸示性消费间的比例,更加倡导和提升可持续性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消费等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要把倡导文化消费理念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减少非再生资源的浪费。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循环利用比重,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开发可持续性产品代替能源产品和一次性产品的使用。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节约型消费方式的推广,“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考虑后代人的利益需要。”[5]在改变粗放型消费方式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消费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关涉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也能从侧面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消费方式的转变与升级要放到整个政治经济社会系统中去考虑,要做好统筹协调,必须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为宗旨。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的转变相配合,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制度的规范作用,还需要加大文化理念的宣传力度。

总之,消费不仅要考虑自我利益,更要考虑他者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加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长远福祉。因此,实现节约型发展、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都离不开节约型消费方式的构建,实现浪费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的转变不但有利于资源、能源与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能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道德伦理建设方面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消费方式转变、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既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带头示范,也需要整个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从社会文化领域建构并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严 明.节约消费的非经济因素剖析[J].北方论丛,2007(3):141-144.

[2]刘 举.论需求异化与“物”的人性回归[J].商业时代,2012(9):137-138.

[3]郭 强,李林川.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70-172.

[4]黄锡富.资本逻辑下的消费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2):6-9+11.

[5]陶开宇.扩大两型社会消费需求的最佳选择——节约型消费模式[C].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87-292.

责任编辑 莫仲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节约型节约浪费
不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节约
节约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浪费等于扔钱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节约型园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