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
2014-10-17李海龙
摘 要: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局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对外战略思想并付诸实践。它主要有:丰富和发展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认真做好两手准备,把握战略机遇期所蕴含的机遇,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处理好三个平衡,也即争取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平衡、维持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平衡以及坚持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平衡;妥善处理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四对关系等项内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事业扎实开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中国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3-0019-04
收稿日期:2014-03-20
作者简介:李海龙,男,法学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以长远和开阔的眼光纵观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及“中国梦”的中心,一方面保持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创新思维,谋划新的外交战略并付诸实践,在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体系的内涵,在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理念和实践进行简明概括,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积极倡导一个目标
从总体目标而言,习近平在外交理念和实践中更加突出合作共赢,倡导和推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现了全球情怀。早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就指明:“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十八大明确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2]46,旗帜鲜明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含义非常丰富,简而言之,它是指在维护和追求本国安全和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分享、合作、共赢、包容等是其中的关键特征。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下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表述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东盟、中国与周边国家、中欧、中非、中俄等关系时,在参加G20峰会、上合组织首脑峰会等国际活动时,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呼吁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等。习近平反复强调面对国际社会中日益复杂的安全、经济和社会问题,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独善其身。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口号或概念,而是十八大之后中国外交的一个清晰目标,更是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在新时期进行的伟大外交实践。
在外交实践中,为了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习近平大力倡导和平发展的新和平观,秉承中国反对战争和暴力的理念,按照新思路和新理念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推动互惠互信的“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经济局势的良性发展,推进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倡导以兼容包容的态度发展人文公共外交,打造兼容并包的“命运共同体”。
二、认真做好两手准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42012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出了明确阐释:一方面,“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另一方面,“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利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3]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习近平强调需要做好两手准备:
第一,就挑战而言,中国在国际形势上面临巨大压力,必须认真筹划,积极应对挑战。经济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不甚明朗,国际金融市场依然不稳定,而且西方企图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特征明显。因此,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上升,经济发展的压力剧增。政治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降,而中国等新兴国家地位提高,此消彼长的变化将中国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其举动已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且,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西方国家的防范,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高调重返亚太,造成中国周边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急剧增多,一些国家挑唆周边国家在领土问题上大做文章,给中国维护周边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清醒地强调,中国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第二,就机遇而言,最大的机遇源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历史性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契机。习近平强调要稳定心态,抓住机遇,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繁荣稳定做出巨大贡献。一方面,当下的中国更加强调“走出去”的战略,维护世界的繁荣稳定。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为中国进一步“走出去”、拓展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增强话语权提供了空前广阔的空间。同时通过购买国债、输出资金等方式对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施以援手,推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催化下,世界格局加速按原有轨迹发展,这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权力的转移: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世界多极化秩序更加明显,进而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在习近平的引领下,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并主动提出本国和世界人民的合理诉求,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国内外的一系列讲话和实践活动中,反复强调中国自身的发展对国际和平稳定的贡献,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了重要砝码。
三、努力平衡三对矛盾
习近平充分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与自身力量的发展,在战略布局方面,努力实现三对矛盾的平衡:
一是维护国家利益与做出国际贡献的平衡。早在2012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习近平就曾经强调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4]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时表示:“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发展自己,也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5]。在实践中,习近平在谈及外交使命上时,除了强调传统的服务国内经济建设之外,更加强调国际责任,追求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努力打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局面。例如,习近平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6]2013年9月,在参加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时,他还呼吁:“我们要放眼长远,努力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7]
二是维持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平衡。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更加自信,稳妥推动“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齐头并进。一方面,在“软实力”领域,习近平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展示中国的亲和力,充分利用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活动的机会,恰如其分地展现富有亲和力的良好国家形象,展示中国式软实力的影响。例如在出访非洲时,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发表的重要演讲,用“真、实、亲、诚”四个字概括了新形势下的中非关系,在非洲听众心中引起共鸣,短短30分钟的演讲,赢得了数十次掌声,展示了中国式软实力的魅力所在。而在哈萨克斯坦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则提出了“五通”理念: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清晰地表达出中国愿意同邻国加强沟通的意愿。而且中国更加重视通过提供奖学金、赞助等形式,推动中外青年、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的友好交流,推进社会和人文合作,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向外界展现中国的“软实力”所在。
另一方面,在“硬实力”领域尤其是军事力量方面,中国政府努力提升军队维护本国安全、稳定与发展的能力。从现实情况看,中国面对诸多安全问题,除了传统的威胁之外,网络安全等新型安全挑战也层出不穷。因此,中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外交沟通和协调处理安全问题,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自身硬实力,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习近平将国防建设与外交工作紧密结合,多次在国内外阐述中国的国防战略,强调增强国防力量既是对中国自身安全的考虑,也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安定与和平。2013年4月16日中国首次发表的题为《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的专题型国防白皮书强调:“中国武装力量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随时应对和坚决制止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挑衅行为,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8]虽然在出访时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9]但是习近平也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0]
三是坚持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平衡。几十年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直是中国外交所秉承的重要理念,但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变化与国际社会对中国呼声的高涨,使得中国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方面有所调整和重新平衡。一方面,习近平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传统策略,坚决反对妄自尊大的思想,强调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他指出:“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11]这一客观条件决定了中国外交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方针。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策略表现得更具主动性和进取性。党的十八大首次在党代会中提出“负责任大国”的说法,习近平更是在理念和实践中不断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坚持谋求本国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共同发展,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从自身条件出发,承担合理的国际责任。例如2013年,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表示:“中国发展壮大,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9]而在20国集团第8次峰会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7]总结习近平系列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需要,不断寻求扩大与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公共产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治理,向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四、妥善处理四对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习近平总书记继续贯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重点、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的外交战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模式。新型大国关系,“真、实、亲、诚”的发展中国家外交,“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积极主动的多边外交,成为新一届中国政府妥善处理对外关系的新思路。
首先,继续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高瞻远瞩,协同其他大国以更高、更远的视角把握国家间关系,秉持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推进合作。习近平用三句话对新型大国关系内涵进行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12]。在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在中美、中俄、中欧等关系发展方面开拓进取,加强危机管控能力,同时增强互利共赢的理念,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携手其他大国共创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例如,习近平上任伊始的首次出访即选择俄罗斯,在同普京会谈时,他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外交全局和对外关系中都占据优先的战略地位。”[13]中俄发表的《联合声明》呼吁:“各大国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思维方式,遵循顺应21世纪时代潮流的国际关系原则,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世界各国在和平、发展、合作的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14]习近平访美期间,习奥双方同意携手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其次,在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时,习近平继续贯彻睦邻友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同时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中国的发展辐射周边,惠及邻国。在2013年6月召开的周边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15]他在外交活动中的实践也佐证了周边关系的重要性。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时,习近平明确表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11]此外,习近平还呼吁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必将为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时,中国更加注重“义利观”,以实际行动主动回击西方国家提出的所谓“新殖民主义”的理论。习近平创新思维,一方面强调从经济、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力所能及地加强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例如在美洲访问时,习近平推动落实了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并宣布中国将面向加勒比友好国家设立优惠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体现出中国援助中美洲有关国家发展的诚意。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国际机制的力量,携手其他新兴经济体,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音,提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呼吁各国“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金融机构等框架内协调和配合。”[16]
第四,在国际制度参与方面,更加主动自信。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已经加入了绝大多数自1945年以后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形式的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并以多边协作的方式,量力而行,承担国际责任,携手他国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例如在国际维和方面,中国积极参加维和行动,累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各类人员两万多人次,位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位,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多边国际行动,充分证明中国将绝不会在国际体系中坐享其成,不会成为“搭便车者”,而是以更积极地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11]
总之,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年多的外交理念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新局面,打开了新思路,使得我国外交出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新气象,不仅为下一阶段外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指明了正确方向。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引领下,中国外交工作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妥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09-07(14)(1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2-12-17(1).
[4]吴乐珺.习近平出席“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2-07-07(1).
[5]吴绮敏.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N].人民日报,2012-12-06(1).
[6]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3).
[7]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3-09-06(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N].人民日报,2013-04-17.
[9]杜尚泽,等.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N].人民日报,2013-03-24(1).
[10]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1).
[11]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1).
[12]习近平三句话概括中美新型大国关系[N].新京报,2013-06-10(A04).
[13]杜尚泽,等.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会谈:中俄元首同意紧密加强中俄全方位战略合作[N].人民日报,2013-03-23(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13-03-23(3).
[15]钱 彤.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1).
[16]习近平.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8(2).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