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2014-10-17徐艳
徐艳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的一名国王,这位国王是一位雕塑爱好者,他塑造了一尊美丽的少女雕像,并每天望着少女雕像出神。国王心里想:如果她是我的爱人有多好啊!国王对少女雕像倾注的深情终于有了回报,这尊雕像变成了一位美丽无比的少女。适当的高期望所产生的积极反馈被心理学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该效应的产生虽然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确实存在,师生之间亦如此。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在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名优秀的教师定会懂得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原本乏味的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一、爱生,创设“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前提
很多学校会经常就“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为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蔼可亲型、朋友型教师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而这是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关爱的一种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牢牢地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得以体现,这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抛弃落后陈旧的观念,为学生付出更多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留给学习好的学生,而是应更多地倾注在后进生身上。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后进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找出他们答案中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有勇气表现自己,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学生会打心底里敬佩老师、热爱老师,并对老师做出积极的响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因此而生效。
二、竞争,操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关键
创造性地、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思品课教学的最高要求,也是一个教师教育机智的最高体现。作为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法,想方设法利用好学生的上进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来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发展程度、学习程度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要为共同的荣誉而战。教师则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把要解决的问题做成题签,同时创设积极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斗志。而此时教师就像裁判,积极引导学生,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初中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有表现的机会,自信心自然获得了提高,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大胆尝试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过把瘾。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简单,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一回老师。任务安排下去,学生事前必然会做充分的准备,不用教师教学生就已经学得很好了。当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对将来的学习也会充满自信。
通过这些激励性、期望性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自信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勇气充分“燃烧”起来,他们会“争着展示青春靓丽的风采”。在此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有像皮格马利翁热爱自己的少女雕像一样对学生倾注全部情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
三、师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皮格马利翁效应”持久地发挥它迷人的魅力,教师就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一名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成绩,但是没有高尚的师德作为支撑,所有的技巧很难发挥其作用。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真正爱戴教师,对教师的期望产生积极的反馈。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爱和真诚为纽带,而这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无私付出。
师生间拥有了爱,就能产生美感和幸福感。教师希望学生是怎样的人,不妨就把学生当作怎样的人去爱,去帮助和鼓励,从而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