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

2014-10-16韦美英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韦美英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 目前中学品德教育的现状

1.德育内容陈旧、单一,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

(1)品德教育的内容没有与学生的思想发展同步

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的不断变化以及环境的不断变迁,学生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思想完全不同。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有非常强烈的理想主义、主观主义色彩,把目标定得高、大、全,选择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要求学生去实现理想化的目标,致使学生感到难以达到。而一些本是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如孝顺父母、尊敬教师、团结同学等,又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导致教育的随意性、表面化。如每年组织进行的学雷锋活动,本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载体,但是,由于不少教师对学雷锋的真正内涵认识不清,导致教育方式、方法无法为学生所接受,致使效果差强人意。其实,学雷锋的根本是要达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如果能对这一精神更加细化、具体化,把目标定得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不同。

(2)品德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严重脱节

中学品德课认识的严重错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中学品德课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感,产生品德内化,并将这种道德知识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现在的品德课却异化为考试的工具,成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因此,课堂上教师讲知识要点,学生则背条条框框。这样的品德课怎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品德教育的途径异化、窄化,难以达成教育目标

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通常人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直接手段,也是最主要的途径。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重在让学生掌握一些纯粹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背诵一些概念、原理。这种教学,无法让学生在具体鲜活的社会现实中受到思想的教育,也不能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忽视了它最主要的目标,忘却了它的根本任务,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与其他文化知识混为一体,怎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基本上是学科本位思想占主导,不愿花些时间来给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使有些科目渗透思想教育,也是生硬地结合,通常是上课即将结束,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的思想。这样贴标签式的教学,将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不仅不能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反而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产生负效果。

3.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社会现实与学校德育反差较大

当前,社会上的精神文化垃圾仍然存在,扭曲了人们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网络在为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提供最大的可能性、为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其中也携带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因素,缺乏有效监管的地下黑网吧使未成年人泡吧成瘾,致使一些学生学业荒废、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现代社会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较高的生活水平和一些比较超前的意识,这本无可厚非。可是这些超前的意识也逐渐波及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些超前的思想意识迅速向学校“蔓延”,逐渐影响到学生那本应很“纯洁”的思想,使得学生过早出现了和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变得逐渐成人化,一些本不该出现在学生身上的新潮行为,渐渐出现在学生身上。如讲究生活的奢侈、追求高消费、喜欢穿着奇装异服、过于成人化的打扮、语言行为的过分社会化等,这些都对中学生的言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使那些本应该把心思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过早地走向社会。社会环境负面影响较大,德育环境急需净化。

4.家长教育自由放任

目前,部分家长本身就不能率先垂范,或留恋于酒吧、舞厅、赌场,或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事业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于是部分学生在家里放任自流、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社会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留守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实施德育的义务推给学校和社会,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其他同学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教师做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由于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由于家长的自由放任,学生缺乏必要的理想教育、美德教育、法纪教育。

5.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社会评价片面化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注重学生智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可是目前“一卷定终身”的情况未彻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在短时期内很难有彻底的转变。

6.教育软弱乏力,德育工作低效化

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常常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孤军奋战、孤掌难鸣。在道德认识方面,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的教育,学生在社会和家庭接收的信息经常与学校的教育不同步也不合拍,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常常被社会的负面影响销蚀。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存在教育偏位、德智失衡的问题。在升学率占主导的今天,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领导和教师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时常是做起来有心无力,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很难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德智失衡已成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现象。并且,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老一套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不感兴趣。德育的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重说教的灌输式教育常常产生逆反心理。德育的施教者与学生之间存在某种隔离,德育工作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力量因此被削弱。endprint

二、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1.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单方面来考核,要优先考虑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切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其次,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施。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使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上来。

第三,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学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2.加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

(1)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变德育的自然渗透为自觉实施

育人意识,首先是个教育思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能只教书不育人。

(2)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有丰富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知识贫乏既谈不上教好书,也谈不上育人。第二,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第三,掌握寓德育于教学中的规律,具有有机渗透德育的能力。

3.优化育人环境,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新课改的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