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指导下促进初中体育教学发展
2014-10-16杨罗嘉
杨罗嘉
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案。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绪变化多样不稳定,属于我们所说的叛逆期。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很多,有些学生爱学习,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有些学生则特别反感学习,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不愿意上课,厌恶教师的教导。厌学的学生如果得不到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特别容易走进思想的误区,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有与其他科目不同的特点。初中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是比较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大都在室外进行,下雨的时候则会在教室或者体育馆内进行。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小的,体育学习任务是很轻松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当然,他们喜欢上体育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可以减轻学习压力。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他们平时比较文静,在体育课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并不是那么上心,有时候他们甚至不来参加体育活动。有些学生在严峻的升学考试压力下,一个劲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忽略了体育锻炼,不去参加体育活动。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的体育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初中阶段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仅有利于学生长高长壮,还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在体育锻炼中放松自己的心情,减轻学习压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那就要让学生觉得体育课堂充满乐趣。以往学生害怕上体育课,是因为在每次的体育课堂上,教师都会先让学生进行800—1000米不等的跑步热身。这让学生感到体育课是机械和枯燥的。并且在课堂上,教师的理论教学占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学生得到的锻炼时间太少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在课前应该积极了解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特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体育比赛,在比赛的时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比赛中,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这样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渴望成功的感觉会更加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特长,并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对其体育特长进行适当的培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情况一刀切,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的体质很弱,不适宜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这时候教师就要特别照顾他们,给他们制定一个合理的锻炼方案,让他们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也能得到适当的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演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师是课堂上的组织者,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既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注意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况,随机应变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全部动态,教师都能及时掌握。学生是课堂上的学习主体,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感受,学生就会不配合教师进行体育活动,这非常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学过程中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总的来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了解学科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