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四个积累

2014-10-16黄精华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初中生习作笔者

黄精华

写作是语文教学主要内容之一。有了作者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感受、情感等诉诸文字的脑力活动,才有文章——单独成篇的文字作品的产生。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在教育的基层摸爬滚打,追求过、探索过、苦恼过、迷茫过,面对从小学升上来的在写作上还刚刚起步的初中生,深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一大难题。有没有捷径可走?有没有“作文速成”的“窍门”?经历告诉笔者,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个积累。

一、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早在1934年就指出:“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而我们的学生,他们生活在家庭—学校一条线上,涉世未深,接触面窄,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写起文章来要么生搬硬套,抄袭别人的素材,要么没血没肉,没有生气。尽管教师所命的题目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写家庭事情,写学校事情,写自己及自己的亲情、友情,素材俯拾皆是,可他们就是写不好。笔者曾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快乐在其中》的作文,一位学生先用较大的篇幅写了一则听来的故事——一位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寻找快乐,可是走过千山万水也未将快乐找到;然后写自己则寥寥数语,她说:“在生活中我收获了许多的快乐,在乘坐公交车时我为老人让座,得到老人的赞扬,我很快乐;在学习中有时遇到难题不会做,但过了一会儿,思路一下子清晰了,终于做了出来,我很快乐。”习作者所写的“让座”“作题”应该是他亲身经历的,但这段文字把“快乐”写得太笼统,没有表现出真实感。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注重生活积累,缺少对生活的比较深切的体验。生活积累是“源”,没有生活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怎么会涌起水花和波浪呢?

二、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是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贮存并拓展视野和优化思维品质的环节,它是从事写作和提高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阅读当然是指读美文佳作,读优秀、典范的作品。在划定课时的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使之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展。名人有言:“读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通过一届三年的坚持阅读,笔者的每届学生都在从古今中外诸多经典作家思想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同时,并因感悟其作品高超的写作手法而受益匪浅。

阅读积累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学会细心观察体验。学生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为什么对环境中的人和事模糊不清?观察体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途径。朱自清在《春》中写小草“嫩”“绿”“一大片一大片”“软绵绵”,而韩愈却写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同样是写“草”,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原来朱自清写的是暮春的“草”,而韩愈写的是早春的“草”。经典启迪了我们:描写景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

阅读积累的第二个意义是学习表达技巧。文章的表达技巧非常重要,因为文章不是文字的堆砌。要想把文章写好,怎样审题立意,从什么角度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照应等,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掌握了各有所用的写作技巧,写起文章来才可能得心应手,产生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写场面语言干巴巴,读来味同嚼蜡;叙事平铺直叙,如记流水账一般……这些与他们平时阅读的自觉性不高、积累的不多有很大关系。朱自清在《春》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软绵绵”,或拟人,或词语叠用,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写了小草的颜色、质地、长势,表现出小草充满生机、惹人喜爱的样子,怪不得人们读后也像作者那样要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了。又如:《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主题并不新鲜,而值得我们欣赏的是它的构思:作者围绕着驿路上“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巧设悬念,层层设疑,从而吸引住读者,不读完不快。当然,一个班几十学生,美文虽美,也并不是个个都自觉自主地珍惜欣赏。教师不能只寄希望于“夸奖”,更不能羞辱责骂,而应该铺路搭桥,将学生引到美文佳境之中,使其逐渐产生对语言美的兴趣、爱慕和追求。

阅读积累的第三个意义是学会认真剪裁、注重修改。穿衣服要“量体裁衣”,写文章亦是如此。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哪些又该舍去,都需要反复斟酌。初中生作文常常出现废话连篇或详略不当的毛病,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剪裁的意识或不懂得如何去剪裁。《背影》中通篇只写了父亲的四句话,是不是父亲与“我”在一起的时候只说了这四句话呢?当然不是。我们从这四句话中就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也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的人。写多了则显得啰嗦,写少了则不足以表达中心。

另外,通过阅读积累还要让学生注重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据说初稿写滁州城四周的景色用了近百字,经过几番修改后,只用了五个字——“环滁皆山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传说王曾多易其稿,在“绿”字位上试用“到”“过”“入”“满”等十数字,均觉平淡而弃去,最后才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以上两例公认是依照题旨和情境而改文炼字的经典佳话。大家们都如此注重修改,何况是我们刚学写作的初中生?

三、习作积累

习作积累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表达的环节,它建立在前两个积累的基础之上,前两个积累是“入”,习作积累是“出”。那么,是不是前两个积累搞好了,就能写出好文章来?当然不是。鲁迅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赵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精通兵法,却打了败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句,足为警钟。那么,作者如何才能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事物的认知、对人物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呢?这就需要在不断练习中尝试初步得来的方法与技巧,总结经验与教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小片段、写大作文等,就是想通过如此种种的形式,让学生不断地积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许多学生写起文章来常常出现条理不清、层次混乱、前后缺乏照应、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等毛病,就是因为平时写少了,或写的虽不少,却不勤于反思,不敏于存优去劣,以致多劳少功甚至徒劳无功。为了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能有效积累,笔者常用的做法是比较:或是精品与习作比较,让学生感悟得失因由;或出示几篇有得有失的习作引发评论,全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或一题两作,甚至三作,让学生将先后两篇或三篇习作进行比较,写出心得体会,然后教师抽阅学生心得及相关习作,综合概述得失,并选出若干典型习作细致分析讲评。

四、创新积累

创新是发展,是不断进步与提高的前提。我国古代有句格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齐白石更郑重指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创新无疑是写作过程中的更高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要让他们虚心学习前人,又不以模仿为依归,而是敢于想象,敢于写出自己的东西,要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必须告诉学生,创新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超越别人是创新,超越自己也是创新。笔者认为后者更重要,因为对初中生要求他们目前就超越名人大家是不现实的(目标过高会吓退攀登者),而要求他们逐渐超越自己是能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哪怕有一丁点新的苗头、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即使偏颇一点,教师也应该给予引导,适当肯定,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他们的进步也才更快。习作创新是规律支配下的必然,而不切实际的胡吹乱编,不仅与创新毫不沾边,反而是对创新的阻滞和封杀。经验告诉我们,要苦练基本功,要不惜抛洒心血汗水。只有拥有良好的、扎实的基础,才谈得上写作创新,而积累一多,足质足量,合乎理想的创新飞跃一定可以期待。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如今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违背教学规律,传授所谓考场应急作文“技巧”,要求学生死背范文等,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从短期看也许有点作用,但从长远看,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写作过程中的四个积累,其关系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只要学生抓住了这四个环节,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进行练习,肯定会写出文字通顺、个性鲜明、令人称道的好文章。

猜你喜欢

初中生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