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2014-10-16王洪波
王洪波
摘 要: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感性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转化过程中,这一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结构正在搭建,对外界的感知更多地加入了自我理性思考,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快速增长,对于自己和周边环境、社区和国家的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在这一时期推进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具有良好的条件。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既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又是应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本文对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政治教学;公民意识;问题;方法
一、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民意识教学方法重灌输轻实践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知识体系和形成情感价值观。与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不同,公民意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处理自己与社会、国家关系时所坚持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很难用可以计量的分数衡量,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仅仅靠传统灌输的方法是不足的,更需要在行动中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当前,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虽然课堂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相比有很大改进,但是实践性依然不足。
调查显示,当前的初中生公民参与意识水平较低,当问及“班级改选班委,没给你投票机会,你会怎么办”时,16%的学生选择“管他去,爱选谁选谁”,10%的学生选择“不让我投票,以后别指望我服从班级管理”,38%的学生选择“感觉被别人忽视,很失落”,36%的学生选择了“向班主任反映,争取自己的投票权”;当问及“你主动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吗”,62%和22%的被调查者选择偶尔参加和从不参加,只有1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参加。初中生这种低水平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当前政治课教学轻实践不无关系。政治课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缺乏实际行动践行阻碍了初中生公民意识外化为行为,最终削弱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2.公民意识教育目标体系不平衡
教育目标体系是学校开设课程、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目标体系,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掺杂在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中,教育目标体系可参考公民德育目标体系。然而在参考德育目标体系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价值取向方面政治化、理想化倾向较严重。德育目标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政治态度、政治意识的培养,在目标要求上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在理论上学得知识外,在情感上无法引起共鸣,自然无法在实际行为中有所体现。其次,目标要求方面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有追求自身自主发展和多样性的需求,教育对象的心理、思想、品德的发展又随着个体身心的成长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我国目前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年龄、思想、心理的阶段差异,以相似的标准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内容方面重责任、义务意识培养而忽略权利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教育是以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为核心的教育,而具体教学中,教育者偏重于强调个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而没有注意到切实地行使权利才能更好地履行义务。对于政治意识培养等教育任务,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效果。然而据笔者半年的在校实习观察和对政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政治课教师的公民素养与其他科目教师并无多少差别,个别教师坦诚自己的公民意识缺乏,做到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道德培养,做不到或没有意识要做到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公民意识。
二、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校仍受“升学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得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远比试卷上的分数重要。公民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应受到重视。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评估初中学生的标准体系单一,依然主要依据中考的成绩,社会以培养的重点高中生的数量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这种单一的评估机制下,学校关注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并为此不遗余力。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无法用固定的指标考核,因而成为“软指标”被学校和社会忽视。
2.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不对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接是影响课堂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作为国家正规教育的一部分,向学生传播的是正面的信息和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集体意识等,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与学校教育不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传递的信息包含了家长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很有可能与学校教育目标不一致甚至冲突。随着社会商业化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有些家长将社会负面信息不经筛选直接传递给孩子,使孩子怀疑否定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势必削弱课堂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3.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缺少公民意识水平评估
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是促进教师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据笔者了解,当前对中学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成绩、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水平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思想道德素质主要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政策和主张,拥护社会主义等政治素质的评价,又因为没有标准进行衡量而流于形式。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公民意识水平评估的缺失导致教师对自身公民意识的漠视,如此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更陷于空谈。
三、加强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通过典型示范,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法可以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人物事件,具有直观性和示范性的特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选取历史人物作为榜样,也可以选择学生作为榜样。教师在使用榜样示范法时首先要注意榜样必须真实可信,为增强教育效果而夸大榜样的言行无疑会让学生怀疑。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而非具体的行为。公民意识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政治课教师要深刻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和要求,使用榜样示范法时,找准榜样与公民意识教育和初中生的结合点,真正发挥榜样的作用。
2.情境教学法
对情境化教学最广泛的认同的定义是由美国教育部职业和成人教育办公室以及国家学校工作办公室所资助的一个全国性的研究项目提出来的。这个项目的定义是“……关于教与学的一个概念,它可以帮助教师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进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如果仅仅消极地回答“有用”或者“为了考高分”或者“书上有”,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境化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公民意识教育并不是空泛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的方式,引起价值矛盾,并经过思考抉择作出价值判断,产生情感认同,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价值选择,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8).
[2]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2(2).
[3]骆军.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江汉论坛,2010(9).
[4]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5]周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6]王甲成,张淼.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