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看当前女性生存现状
2014-10-16严宁宁
严宁宁
摘 要:一直以来,女大学生就业都是一个困扰社会的重要问题。政府、社会和高校大多把重点放到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方面,而往往忽视了女大学生的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对于绝大多数女性而言,事业和家庭孰轻孰重,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女性;生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加,社会对女性就业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近年来,我国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报告指出,通过采访女大学生的求职感受,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被访女大学生中21.1%的人经常感觉到性别偏见,25.3%的人时常感觉到,45.4%的人偶尔感觉到。理学类专业的被访女大学生经常感觉到用人单位性别偏见的比例最高(38.6%),工学类其次(26.9%),再次是文学类(22.7%)。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三大困难为:专业不对口(61.6%),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61.2%),女生机会更少(56.7%)。
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本科和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比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常常选择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
二、当前女性生存现状
改革开放给中国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女性在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农村女性不再被人民公社所束缚,城市女性也不再被工作分配问题而苦恼,结婚也不再需要得到工作单位的允许。然而,与自由随之而来的是风险。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男性的价值要高于女性。时至今日,在快速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都市女性的幸福感却逐年下降。女性为人妻、为人母,在家通常承担比男性繁重得多的家务和责任,在外面面对的是与男性同样大的工作和竞争,柔弱的身躯压着的是比男性更沉重的负荷。由于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边要坚持工作,为事业打拼,一边还要兼带照顾孩子和家庭,部分女性在35岁就开始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比如潮热出汗、月经稀少、周期推迟等。日益残酷的就业形势,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倾向于家庭,因此大部分女性在还未踏入职场时就会在心里承认和接受这种角色定位。处于这样心理状态的女大学生往往不会自己创业或者从事一些风险性较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追求稳定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她们一贯的生活态度,因此她们会去避免从事一些压力大或者工作时间不稳定的职业,这种选择影响了其职业生涯规划,使她们的事业发展受到阻碍。另外,有些处于家庭弱势地位的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而是依靠丈夫生活,往往无法避免各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正面临着强烈的认同危机。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对许多女性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三、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
法国的福罗倍尔曾经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拿破仑也说过:“法国的未来在母亲们身上。”在欧美国家,如果一个女性既承担有偿工作又承担家务,会被人认为神圣而崇高的——因为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中国,这种状况是人生的常态。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找工作经常受到排斥和歧视。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说过:“如果中国的社会环境迫使女性在解放的道路上倒退,并剥夺她们的人格尊严,将来受到惩罚的绝对不只是妇女本身。”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福利性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了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女性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女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损害了女性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会严重影响后代的健康成长,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道德等多方面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共同创建一个对女性弱势群体提供规范有序的社会保障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类文明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