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4-10-15施生劲
施生劲
摘 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过程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02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设疑引趣,激发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情感和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1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使学生从“质疑”中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寻得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培养可贵的创新意识。如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課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有学生问:“为什么说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此时,如果抓住学生的思维爆发点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举个例子说明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深厚的感情。学生的思维就能在开放的质疑中得到了发展。
1.2 联系已知,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悲,或爱或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开展创新思维活动,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这句话的感情后,可要求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句式,并回忆学过的《温暖》《关怀》等记叙周总理光辉事迹的课文说一句话。要说好这句话,学生一方面要回忆有关的课文,检索过去贮存在大脑中的有关周总理事迹的记忆,运用学过的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信息。用已知唤起对未知的探求。这种“以情唤情”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 课堂巧练,培养创新能力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是当今素质教育向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素材、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1 让学生说一说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欲审其才,问以言。”说明了“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言”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如我在教完《再见了,亲人》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分别会说些什么。同学们都畅所欲言。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让学生动一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常利用课文,让学生画一画或写一写,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海滨小城》一文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谁画得最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一看似简单的教学环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变文为画的做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2.3 让学生演一演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演促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4 让学生辩一辩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让学生针对“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参与争论的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射。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3 拓展延伸,开展创新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教师要经常要求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试一试”的精神,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又有哪些途径呢?
(1)搜集资料。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学习《卢沟桥的狮子》,我让学生搜集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等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班级图书角、诗文朗诵会、童话故事会、演讲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3)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出黑板报、自编童话故事、设计手抄报等,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为年龄的缘故,对于儿童而言,兴趣更是他们主动学习最为强大的动力。如果他们对学习感兴趣,态度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多开展各种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如课外读书小组、寫作兴趣小组等,让他们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和创作活动,提高独立分析的能力,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
4 积极评价,促进创新欲望
激励是最为有效的积极评价手段,它可以很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中应用激励措施,就是教师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和课堂教学体态等,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具体的实施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科学运用“无错原则”,承认并接受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甚至是错误的问题,都给予及时鼓励和积极的评价。“你说的很好!”“你真棒!”“你的说法很有道理”等激励性的语言和老师在学生答完问题之后竖起的大拇指等体态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收获创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创新欲望。
学生的创新精神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教育创新的终极途径。做到这一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3] 黄朝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各科教与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