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环三步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2014-10-15李中东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

李中东

摘 要:“七环三步教学法”是以教师设计问题为中心,以“七环三步”作为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第二环节:展示目标,明确任务。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四环节:交流反馈,小结概括;第五环节:拓展应用,延伸训练;第六环节:系统总结,知识升华;第七环节:作业布置,课下巩固。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解决问题又分三步进行:(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运用“问题引领”课堂,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词:七环三步教学法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问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07-01

1 背景和模式介绍

地理学科在中学不大被重视,长期以来,实行的“满堂灌、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教学法,严重抑制了学生好奇求知、探索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方法应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情和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那么,既不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任何学习的乐趣,也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环三步教学法”是以教师设计问题为中心,以“七环三步”作为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第二环节:展示目标,明确任务;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四环节:交流反馈,小结概括;第五环节:拓展应用,延伸训练;第六环节:系统总结,知识升华;第七环节:作业布置,课下巩固。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解决问题又分三步进行:(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2 “七环三步教学法”在“山地的形成”一节的应用

情景创设:课件展示材料:珠穆朗玛峰、华山、泰山等景观图片,请思考:这些山地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适时归纳:这些山脉的形成均与内力作用有关。

展示目标:教师投影展示,学生阅读目标: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通过“活动”,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4分钟后交流反馈:(1)什么是褶皱?(2)什么是褶曲?褶曲有哪两部分组成?(3)根据背斜和向斜的岩层弯曲特点,可以推断出形成的地形有何不同?(4)“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存在吗?怎样形成的?(5)根据以上知识,判断背斜和向斜的可靠依据是什么?

交流反馈:教师课件动画演示岩层的受力弯曲变形,学生逐一回答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多形成为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多成为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形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反而形成山岭。因此,根据是山岭或谷地,来判定背向斜是不可靠的。应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变化判断: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而向斜的中心部分较新,两翼较老。

承转:地球上有很多的褶皱山脉,规模有大有小,比如纵贯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横贯亚欧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都是规模很大的山系。那么这些褶皱山脉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课件动画展示“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引导学生读图、视图,思考。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请阅读教材内容和“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思考问题:(1)全球划分为哪六大板块?(2)板块有什么特点?(3)板块的背离和相对运动,各形成什么地貌?(4)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反馈: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后,找学生代表发言,师作小结。

归纳小结:全球划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几乎全在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中。背离运动形成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可形成褶皱山脉。褶皱山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为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段为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则是由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分别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承转:受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强大的张力和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又会怎样呢?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请阅读教材内容和“断层示意”,思考问题:(1)什么是破裂?(2)什么是断层?(3)由破裂到形成断层须具备什么条件?(4)举例说明断层形成了哪些地形?

交流反馈: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师课件演示“断层”的动画后作小结。

归纳小结:断块山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褶皱和断层也是最常见的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大家在野外考察时怎样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请结合教材活动思考、总结,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在课后查阅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并将你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

过渡:在地表除了地殼运动形成褶皱山和断块山外,还有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请大家看一组景观图片,能说出是哪里吗?教师展示日本富士山、长白山白头山天池、黑龙江五大连池、夏威夷岛景观图片等,学生回答后,播放火山喷发视频。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参考视频等,思考:(1)岩浆活动怎样影响地表形态?(2)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3)火山喷发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交流反馈:生回答后,师作小结。

归纳小结: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地表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两种地貌:沿线状裂隙流出的形成玄武岩高原,沿地壳中央喷出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火山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等组成。火山对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家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来说明火山的影响,要注意分析其利与弊。

承转:山地的类型不同,其共同特点是起伏大、崎岖不平,对人类活动尤其是交通有何影响呢?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课堂总结:可由学生来总结本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教学反思:本节课使用“七步”教学法,教学遵循“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小结、学以致用、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来安排教学程序,层次较清晰;教学中处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视图、据图分析、画图等,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通过设计问题层层探究,循序渐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
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问题引领”构建高效课堂
借多维手段,促联想发展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
基于问题引领的“苯酚”教学设计与反思
“问题引领”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探讨
高中政治课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