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谜语引入作文教学探微

2014-10-15王科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谜面笛子谜语

王科

2014年元宵节期间,央视节目《中国谜语大会》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直播短短3天,通过手机、网络参与猜谜答题的总用户数达215万,创下央视节目互动人数新记录。节目瞬间窜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谜语大会的热播,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看来,挖掘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笔者曾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写谜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整理成文,以求方家指教。

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它是表现人的智慧、培养和检测人的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它不仅具有“谜”的性质,而且具有诗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最常见的是四句式,每句以五、七言为最多,语言通俗明净,音韵和谐,读起来像儿歌。既然它能表现智慧、培养智慧、测验智慧,有诗的特点,为何不将这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形式引入到作文教学中呢?虽然在考试时绝然不考,但只要能提高作文水平,提高作文思维能力,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就有被我们所运用的价值。魏书生老师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倘若学生对教材的文章不感兴趣,则完全可以换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让他们读,只要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就可以,何必非死死盯住那几十篇文章不可呢?”换言之,只要能提高写作能力,完全可以换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文形式让他们写,何必非死死盯住惯常作文训练的三大块呢?事实证明,这种作文形式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提高其遣词造句能力。试看笔者任教班级学生创作的谜语:

小燕子进不去。

——打一成语(格格不入)。

竹姑娘,嘴巴多,天天陪我唱山歌。

——打一乐器(笛子)。

大铁嘴,双耳环,走一步,咬一口。

——打一物(剪刀)。

大姐爱喝水,二姐转眼珠,三姐恋小刀,四姐雪纷纷。

——打四个学习用品(钢笔、圆珠笔、铅笔、转笔刀)。

从这些谜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灵活与巧妙,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力。有些谜面制作虽然略嫌粗糙,但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是学生在谜语创作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将谜语引入作文教学,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

第一,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秩序地进行作文训练,先是看图说话作文,后是片断作文,再后是写简单的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到初中则分别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进行分段训练,还适当地间杂进行一些其他文体及应用文写作训练。这几种固有的模式写得多了,自然厌烦,最终造成学生作文“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盖”的尴尬境地。学生为应付老师的检查,为文造情、为文编事,甚至东抄西录的拼凑成文。

以上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生活圈子狭窄,不能广阅书籍,导致知识面狭窄,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所用方式简单粗暴,运用重复的一贯模式长年累月地进行单调训练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不变换作文方式,使学生没有新奇感,教师的老旧做法与中学生强烈地好奇心理极不适应。因此,教师应该引入新的作文形式,精心设计每次作文的写作方式,这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尤其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会在不同的作文方式中运用不同的作文思维方式,或用相同的语言文字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语言文字无所不包,也会自豪地发现自己原来不敢奢望的东西居然被自己创作出来。

在孩子的观念中,谜语一直是大人们说自己猜的东西,一直是自己苦思冥想而不得的神圣的东西,可现在他们也会创作了,其愉悦的心情自不必说。还有对联、儿歌、名言、打油诗等等,虽然形式各异,但都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作文训练,即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训练打下思维和语言基础。

第二,训练思维。

谜语是智慧的产物,也是用来测验和培养智慧的艺术工具,它由谜面和谜底组成。谜面又叫喻体,是谜语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只指出问题,但对事物不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暗示和隐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描写,从而让人猜测。谜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和问题的答案。人们在制作谜面的时候,必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和传神描写,不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概括,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很难制作出形象生动、趣味盎然的谜语的。因此,谜语是智慧的产物,是人们思维加工的产物。《文心雕龙·谐隐》云:“会互其辞,使昏迷也。”又云:“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正是这种曲折思维的表现。

谜面出来后,要得出正确的谜底,就需要人们进行积极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极力索寻,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有趣的是,人们在制作谜语时是根据谜底来制作谜面的,这是一种由果求因的逆向思维过程,猜谜语则是根据谜面来析出谜底,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正向思维过程。这两种相反的思维过程对制作谜语的人来说都需要进行,因此,这样“晃来荡去”的思维方式对思维训练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小燕子进不去”(打一成语)就有很强的可思性。不看电视剧《还珠格格》就不知这时的“小燕子”实指“格格”,就很难猜出成语“格格不入”。这种巧妙的衔接,这种强烈的现实性,非深思熟虑是很难猜出的。

三,提高语言概括力。

谜语是语言艺术,有诗的特点。运用文字组合成谜面,需要制作者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并且有与概括力相适应的语言积累。想出来是一回事,用文字表述出来又是一回事,这需要有遣词造句和运用语言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

例如,谜语“竹姑娘,嘴巴多,天天陪我唱山歌”,先用“竹姑娘”指出笛子竹制的特点,又用“嘴巴多”揭示笛子音孔多的特点,“唱山歌”又暗示笛子嘹亮彻远的声音特点,一个“陪”字把吹笛者和笛子的关系含蓄的表现出来,其语言的概括力是很高的。整个谜面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幽默地揭示出笛子的特征,让人在“三、三、七”结构的诗文里感受到巧妙的构思和充满生活气息的优美的语言。又如,谜语“大铁嘴,双耳环,走一步,咬一口”,用四句式,以白描手法抓住剪刀的形状特征,并用“走一步,咬一口”来把剪刀的运动状态加以拟人化概括,达到了言简意赅、形神兼备的效果。再如,谜语“大姐爱喝水,二姐转眼珠,三姐恋小刀,四姐雪纷纷”,用排比句式把几个相关事物联合在一起,通过一个谜面表现出来,这种写法既能在类比中突出事物各自的特点,又能使谜面显得更为简洁。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会得到更为生动、更为有效的训练。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特殊教育学校(735000)

猜你喜欢

谜面笛子谜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热闹的“非遗”年货集市
数字迷,猜成语
谜苑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