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4-10-13张娟
张娟
摘 要: 随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要求重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高校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忽视,使得其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不新颖,教材内容不全面,测试评估不到位。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广大师生应该积极地参与针对翻译教学的各项改革,加强翻译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翻译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实用翻译教学 现状 思考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因为英语的普及,给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促进了相互之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但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中国学生必须通过中英语言的转换,才能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下去,这种语言的转换就被称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翻译教学问题层出不穷。为此,笔者所在高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实用翻译精品课程,结合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及英美文化课程,构建了精品课程群,通过加强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指出:“翻译课再也不是专业外语的专利。形势的变化,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了的。它要求一大批有这种应用能力的人才。翻译,这门应用能力课程在大学英语界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蔡基刚,2003)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如科技、商务、经济、法律、旅游等专业,往往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能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并辅导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培养实践能力,他们往往就能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胜任专业英语翻译工作。随着这种认识的不断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听、说、读、写、译”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其中“译”可以看做是语言基本功,用来判断个人的英语综合水平。“听、说、读、写”与“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听得懂,读得会”是获取知识、输入信息的来源,而“说得出,写得来”是交流思想、输出信息的方法。由“听得懂,读得会”到“说得出,写得来”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因此可以看出,“听、说、读、写”实际上就是一个翻译过程(于淼,2011)。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翻译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听、说、读、写、译”和谐发展、共同提高。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立了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群,开设了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拓展课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加强专业英语知识与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二、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学现状
1.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的课程设置。
1999年起施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切实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翻译是建议开设的课程之一。但是这么多年以来,许多高校仅把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为高年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一学期,每周两到三节课;也有不少学校连选修课都没有开设,更加不用说有关教学模式的探索或教材的使用等其他方面(朱庆,2006)。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任教的高校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四次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从2007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对修读大学英语的所有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为A、B、C三级。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从二年级开始,统一在A班的精读课中加入专项翻译教学和写作教学,B班和C班则以课本为主。从2010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分A、B班进行教学活动,加入网络听力自主学习。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两个学年里,前面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课教学,第四个学期针对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实施通识课程教学,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中包括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课程。从2011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大体上延续原有的课程设置,但稍做改动。其中第一、二学期进行基础课教学;第三、四学期针对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实施拓展课程教学,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课程等。而从2012年9月开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打破四级限制,只要对翻译感兴趣的学生,在二年级都可以自由选择实用翻译精品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课程从英汉、汉英翻译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出发,传授学生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翻译的方法、技巧,并结合不同文体的文本,进行翻译练习实践,注重培养扎实的英汉互译能力。其中包括:翻译基本理论介绍、翻译技巧详细介绍(词/短语/句及篇章)、各类文体的翻译、翻译实践(英译中/中译英)、拓展材料阅读(文章/影片)。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拓展教学,从开设两年的情况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翻译精品课程非常感兴趣,学生大都认为学好翻译对他们学习自己的专业很有好处。
2.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在经过多次改革之后,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即使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异议,在教学实践中也还是不自觉地继续延用自己已经熟悉的方式。笔者通过随机采访学生,对此做了总结。
首先,授课的方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在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是PPT,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和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所要讲解的内容几乎全都写在PPT上,在课堂上,教师一张一张翻下去,偶尔翻阅一下教材,整节课上几乎都是教师的声音。学生的任务则是做笔记,笔记写得越多,似乎就会学得更好。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很有把握,因为能很好地掌控整个课堂,而学生也很习惯,因为只要动手、动笔却不用动口、动脑筋。这种教学方法与模式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譬如增译、减译、改译等技巧,学到的往往是概念,然后老师给出例句说明这些概念,而没有空闲去思考这些技巧的来龙去脉(刘晓民,刘金龙,2013)。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结果可能是学艺不精,甚至什么都没有学会。
其次,授课的内容是以人文社会知识为主。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humane studies)和社会科学(social studies)的总称,也就是人们通常称呼的“文科”,它包括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语言等学科。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学的这一特殊性应该与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有关。英语专业属于文科类学科,在英语专业的翻译课上,学生接触以文学类题材的篇章居多。而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也主要以人文社会知识类为主,包括英美文学、影视欣赏、英美国家概况、商务英语等。所以英语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会不自觉地讲授他们所熟悉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内容会吸引文科类的学生,而相对的理工科学生就会觉得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课程是不需要花时间学习的。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很多理工科的高年级课程都涉及英文原版书籍的阅读,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翻译能力是无法看懂的,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就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再次,巩固知识的方式是以翻译作业为主。作业是中国教师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巩固知识的方式,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多做练习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目前,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步骤是老师讲、学生记、做作业、改答案。课程中每一个章节都有很多的练习需要完成,独立完成或团队合作。如果时间允许,老师就会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或笔头的翻译实践,因为与课堂知识紧密联系,所以看上去学生的学习情况良好。但是这些练习被布置成作业后,就会发现老师在课堂上教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翻译,并且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在教师讲评作业的时候,逐字逐句地核对并机械地根据教师所讲述的参考答案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这种以改错为教学方式,将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向士旭,2011)。
3.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的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关键,能够指导教学有序地进行。目前,专门针对大学英语翻译精品课程的教材为数极少,从理论上说,没有系统的翻译教材,课程就无法开设;从实践的角度看,没有教材,学生的头脑中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翻译理论的概念,无法正确运用翻译技巧。笔者所在高校从2007年开始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增加了翻译技巧的训练教学,但仅以PPT作为教学资源。结果发现,没有教材的课堂是空洞的,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言语中找到理论的依据,无法理清思路,也就无法发现和改正错误,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以及课程的发展,从2008年起,学校开始着手筹备大学英语实用翻译课程的教材,教材要求以实用为原则,并结合我校所开设的学科专业,取材广泛,信息量大。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上课,减少教师的备课量,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在2010年针对大学英语再一次改革后,《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曲文燕等,2011)一书被列为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课程的使用教材,一直沿用至今,该教材于今年即将改版,在原有基础之上修改充实。
4.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的教师团队及测试评估。
由于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课程是作为一门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新课程,师资力量并不强大。经笔者调查显示,在实用翻译的教师团队中,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少,而且没有翻译专业的教师从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很多教师感到虽然在大学中研修过翻译课,但由于并不是翻译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加上所学的专业不同,知识面有限,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从而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学的测试以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为主,测试题均为主观题,包括词组、句子及段落篇章的英汉互译,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翻译技巧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翻译。事实上,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的。但是因为翻译没有唯一的标准参考答案,教师阅卷的尺度会适当放松,只要答案意思完整、语法正确,基本上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当然,大学阶段的任何测试都不会仅以卷面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还要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如出勤、作业等。教师按照比例计算,最后得出每一位学生的总评成绩。
三、针对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学现状的思考
1.提高对翻译教学的认识,深化翻译教学研究。
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言能力是翻译的基础。要学好翻译,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了解语言的构造,然后学习有关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并运用于实践,理解巩固。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认为翻译课是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必需的。但是他们对于应该如何加深学生对翻译学习的认识,以及如何改革翻译教学现状等问题,却没有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学生认为英语好就等于翻译好,大多数教师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性,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翻译教与学水平的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应该是加强翻译精品课程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材内容,培养师资力量,使得翻译教学摆脱目前不容乐观的状况,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要注意来自语言、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举一反三。另外,教师还要开展翻译教学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成果,组织有针对性的研讨,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翻译教学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2.改革翻译教学评价方式,建构信息反馈体系。
翻译教学评价是对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与学”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传统课堂中,教师“独白式”的评价禁锢了学生的翻译思维,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课堂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李冬婷,2011)。在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后,首先进行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作为阅读者和评价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争论进行分析,彼此交流,寻找最恰当的解决办法。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把翻译理论和技巧融入学生的翻译练习中,并适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修正错误观点,全面整合所学到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译文评价的准确率及实际翻译水平。整个教学—评价—反馈的过程,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层次性,能够让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兴趣,促进师探索实践,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但要加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译也是不能缺少的部分。但是因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在大学英语测试中相对弱化了翻译能力的考核等因素,学生对于翻译课程的认识不足,对于翻译学习的态度有失偏颇。一个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他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强弱。学生要想完整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在增加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还要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语义。通过广泛阅读英语的相关文化,掌握其底蕴和内涵,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深入理解英语原文之后,运用已经掌握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知识,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英语文章用正确的汉语表达出来,不但要格式正确,最重要的是要意思完整,不能有歧义,甚至误译。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曾说:“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谭载喜,1999)由此可见,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是绝对不能忽略的。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解释,探索不熟悉的文化内容,跨文化教学应该引入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中(鲍东梅,2013)。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甚至在课余时间里,不断从各方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还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英汉跨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实际交际能力。
四、结语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改革凸显了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了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对翻译能力制定了量化的标准。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精品拓展课程作为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对翻译教学的认识,加强对翻译教学的探索研究,积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翻译能力提供有利的资源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鲍东梅.大学英语翻译实践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2]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冬婷.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翻译教学评价方式的革新[J].梧州学院学报,2011(5).
[5]刘晓民,刘金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13(5).
[6]曲文燕等.大学英语实用翻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向士旭.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
[9]于淼.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0]朱庆.培养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基金项目:
(1)本文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横向课题“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群构建与实施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RH1309005)的研究成果。
(2)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课题“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课堂上的合作反馈研究”(项目编号:Y201430980)的部分研究成果。
(3)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课题“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建设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201431003)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