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话语行为结构形式分析

2014-10-13王菁

考试周刊 2014年67期
关键词:结构形式

王菁

摘 要: 说话人在实施某种言语行为时必然要体现某种交际意图,拒绝话语行为就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实现“拒绝”的交际意图。本文从对拒绝话语行为的分类入手,以直接拒绝话语行为为主,对拒绝话语行为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拒绝 话语行为 结构形式

言语行为基本理论可概括为“说话就是做事”[1]。说话人之所以实施言语行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实现某种交际意图,如请求、告知、命令、致谢等。拒绝者为了实现“拒绝”的交际意图,采取不同的拒绝方式,通过话语行为实现拒绝的意图。

一、直接拒绝话语行为

直接拒绝话语行为是采用直接话语形式对对方提出的请求、命令、感谢、道歉、提供、赞美、批评等表示不接受、不答应,主要可分为“一般直接拒绝”和“强烈拒绝”两种。

(一)分类

1.一般的直接拒绝话语行为

一般的直接拒绝主要采用否定形式,表示能力、意愿,或使用明显的“拒绝”类词汇表示拒绝。

(1)含有否定词的否定句。

A:今晚我想请你看电影。B:我不去。

(2)直接否定能力或意愿,如不能、不想、不愿。

A:今晚我想请你看电影。B:我不能去。/我不想去。

(3)含有明显的表示拒绝的行为动词,如拒绝。

A:今晚我想请你看电影。B:我拒绝看电影。

2.强烈拒绝话语行为

强烈拒绝采取特殊的句式,或附加有表示程度的词汇或语气成分。

(1)采用特殊句式,如反问句、疑问句。

A:你把地扫一下。B:你怎么不扫?/为什么要我扫?/现在扫地?

(2)在一般直接拒绝的基础上加上表示程度的修饰成分或强烈的语气,此类受词汇和语境的制约。

A:你把地扫一下。B:我才不扫/我现在最不想做的就是扫地!

3.委婉的直接拒绝话语行为

由于拒绝行为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并且直接拒绝行为在礼貌程度上很低,附加上使语气委婉的辅助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失礼行为,但它仍属于直接拒绝行为,分类如下:

(1)表示肯定或赞同,如: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好主意!可是我不能去。

(2)感谢,道歉,遗憾,如: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谢谢你的邀请,我去不了。

(3)停顿语;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那个,我不能去。

(4)明确双方关系;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老夫老妻了,还看什么电影,不去。

(5)陈述哲理;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女孩子太晚回家不安全,我还是不去了。

(6)开玩笑;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别人都说我长得像安吉丽娜·朱莉,我回家照镜子就是看电影,还是不去了。

(7)重复;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看电影?我去不了。

(8)原因;A:今晚去看电影好吗?B:明天要考试了,我去不了。

委婉的直接拒绝话语行为可以归并到一般直接拒绝话语行为进行话语结构形式分析。

(二)形式分析

拒绝的交际意图应包含拒绝的意向和拒绝的内容P,意向是一个恒定的内容,决定了交际意图的类型,任何一个言语交际行为必然含有意向;P是一个变项,它完全依赖于意向。拒绝行为的话语行为结构形式为:拒绝者+被拒绝者+意向+P,这四部分出现在一个线性序列上,但不在一个层面上,并且各自出现和彼此组合的几率也不相同。

1.拒绝行为的话语行为结构形式分析

表 拒绝行为的话语行为结构形式

(1)意向。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不!②不要!③拒绝!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为什么?②才不!

(2)意向+P。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不去!②不想去!③拒绝去!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为什么要开窗户?②才不要开窗户!

(3)拒绝者+意向。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我不!②我不愿意!③我拒绝!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为什么是我?②又是我?

(4)被拒绝者+意向。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不你!②不愿意你!③拒绝你!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为什么不是你?②坚决不你!

(5)拒绝者+意向+P。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我还是不去了。②我不想吃饭!③我拒绝吃饭!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为什么我去开窗户?②我才不要去开窗户!

(6)拒绝者+意向+被拒绝者。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我不和你。②我不想和你!③我拒绝你。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为什么是我不是你?②我必须拒绝你。

(7)被拒绝者+意向+P。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不和你吃饭。②不想和你一起吃饭。③拒绝和你吃饭。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为什么开窗户的不是你?②才不要帮你开窗户。

(8)拒绝者+意向+被拒绝者+P。

一般直接拒绝:甲:今晚请你吃饭?乙:①我不和你吃饭。②我不能和你一起吃饭了!③我拒绝和你一起吃饭。

强烈拒绝:甲:你去把窗户打开。乙:①我为什么要帮你开窗户?②我绝对不会去开窗户。

2.结论

(1)在拒绝的话语形式的线性序列上,能单独出现的只有意向一项,在直接拒绝话语形式中,借助具体的话语标记,如“拒绝”、“不”等实现。

(2)含有行为动词“拒绝”的一些特殊现象。从配价理论出发,“拒绝”属于二价及物动词,符合NP1+V2+NP2的基本句法框架,能够联系两个支配成分。范晓(1991)认为,动词所联系的支配成分是构成动核结构必需的语义成分,具有强制性[2]。由上述分析可知,在(1)、(2)、(4)、(7)中,“拒绝”一词所联系的支配成分都出现了残缺,造成句子不成立。

(3)从语用角度出发,拒绝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所以在实施拒绝的言语行为时尽量避免出现被拒绝者,导致在(6)和(4)两项中,一般性直接拒绝因为规避这条原则而造成句子不成立。相反,强烈拒绝方式由于受到特殊语言环境和交际双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使用的。

二、间接拒绝话语行为

拒绝行为在力奇的礼貌原则分类中应属于不可能礼貌的冲突类,被拒绝者是受损的一方,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把一个本质上不礼貌的言外行为变得礼貌起来[3]。间接拒绝在句法上常常不会采用否定形式,无法从言之所述中看出拒绝的交际意图,需要言语交际者通过语用原则进行分析,从话语中推导出拒绝的意图。

(一)间接拒绝话语行为分类

1.回避话题

(1)由A话题转换成B话题,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如:

A:妈妈给我买个新书包吧?B:你今晚想吃点什么?

(2)给出别的建议或新选择,如:

A:今天你做饭好吗?B:我们出去吃怎么样?

2.模糊表达

拒绝者并不直接回避被拒绝者的话题,而是给出模糊不确切的回答,从而让被拒绝者推理出拒绝者的交际意图,如:

A:你这次期末排名怎么样?B:在我们班排中不溜吧。

3.暗示策略

指拒绝者给出哲理、客观或主观原因、玩笑等,由被拒绝者推导出拒绝者的交际意图,如:

A:明天出去郊游怎么样?B: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

(二)间接拒绝行为话语形式分析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可能实施一种间接的拒绝行为,因此间接拒绝行为话语结构的形式分析不能简单套用拒绝者+被拒绝者+意向+P这一模式。但明显的是,无论间接拒绝行为的话语形式如何,它所表达的意向是一定存在的,尽管一般不借助表拒绝的话语标记,如“不”、“别”、“拒绝”等。

三、结语

(一)拒绝话语行为按照礼貌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间接拒绝话语行为>直接拒绝话语行为(委婉的直接拒绝)>一般的直接拒绝>强烈拒绝。

(二)多种因素共同制约拒绝话语行为的选择。

1.交际题材。话题的不同,如对方表命令、表请求、表恭维、表威胁时,应答者采取的拒绝方式将不同。

2.交际主体个体差异。交际主体的认知往往会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一般来说文化背景深厚或受面子观、人情观影响的交际者一般会选用间接拒绝行为,反之选择直接拒绝行为。除此之外,交际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拒绝行为的选择。

3.交际双方关系。交际双方关系疏远时,拒绝者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交际双方关系亲密时一般采用直接拒绝行为;处于话语弱势的一方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处于强势的一方一般采用直接拒绝行为。

4.语境。公开场合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而私人场合会更直接。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6.

[2]余娟.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型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硕士论文,2010(4).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7.

(2)含有行为动词“拒绝”的一些特殊现象。从配价理论出发,“拒绝”属于二价及物动词,符合NP1+V2+NP2的基本句法框架,能够联系两个支配成分。范晓(1991)认为,动词所联系的支配成分是构成动核结构必需的语义成分,具有强制性[2]。由上述分析可知,在(1)、(2)、(4)、(7)中,“拒绝”一词所联系的支配成分都出现了残缺,造成句子不成立。

(3)从语用角度出发,拒绝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所以在实施拒绝的言语行为时尽量避免出现被拒绝者,导致在(6)和(4)两项中,一般性直接拒绝因为规避这条原则而造成句子不成立。相反,强烈拒绝方式由于受到特殊语言环境和交际双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使用的。

二、间接拒绝话语行为

拒绝行为在力奇的礼貌原则分类中应属于不可能礼貌的冲突类,被拒绝者是受损的一方,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把一个本质上不礼貌的言外行为变得礼貌起来[3]。间接拒绝在句法上常常不会采用否定形式,无法从言之所述中看出拒绝的交际意图,需要言语交际者通过语用原则进行分析,从话语中推导出拒绝的意图。

(一)间接拒绝话语行为分类

1.回避话题

(1)由A话题转换成B话题,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如:

A:妈妈给我买个新书包吧?B:你今晚想吃点什么?

(2)给出别的建议或新选择,如:

A:今天你做饭好吗?B:我们出去吃怎么样?

2.模糊表达

拒绝者并不直接回避被拒绝者的话题,而是给出模糊不确切的回答,从而让被拒绝者推理出拒绝者的交际意图,如:

A:你这次期末排名怎么样?B:在我们班排中不溜吧。

3.暗示策略

指拒绝者给出哲理、客观或主观原因、玩笑等,由被拒绝者推导出拒绝者的交际意图,如:

A:明天出去郊游怎么样?B: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

(二)间接拒绝行为话语形式分析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可能实施一种间接的拒绝行为,因此间接拒绝行为话语结构的形式分析不能简单套用拒绝者+被拒绝者+意向+P这一模式。但明显的是,无论间接拒绝行为的话语形式如何,它所表达的意向是一定存在的,尽管一般不借助表拒绝的话语标记,如“不”、“别”、“拒绝”等。

三、结语

(一)拒绝话语行为按照礼貌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间接拒绝话语行为>直接拒绝话语行为(委婉的直接拒绝)>一般的直接拒绝>强烈拒绝。

(二)多种因素共同制约拒绝话语行为的选择。

1.交际题材。话题的不同,如对方表命令、表请求、表恭维、表威胁时,应答者采取的拒绝方式将不同。

2.交际主体个体差异。交际主体的认知往往会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一般来说文化背景深厚或受面子观、人情观影响的交际者一般会选用间接拒绝行为,反之选择直接拒绝行为。除此之外,交际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拒绝行为的选择。

3.交际双方关系。交际双方关系疏远时,拒绝者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交际双方关系亲密时一般采用直接拒绝行为;处于话语弱势的一方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处于强势的一方一般采用直接拒绝行为。

4.语境。公开场合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而私人场合会更直接。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6.

[2]余娟.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型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硕士论文,2010(4).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7.

(2)含有行为动词“拒绝”的一些特殊现象。从配价理论出发,“拒绝”属于二价及物动词,符合NP1+V2+NP2的基本句法框架,能够联系两个支配成分。范晓(1991)认为,动词所联系的支配成分是构成动核结构必需的语义成分,具有强制性[2]。由上述分析可知,在(1)、(2)、(4)、(7)中,“拒绝”一词所联系的支配成分都出现了残缺,造成句子不成立。

(3)从语用角度出发,拒绝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所以在实施拒绝的言语行为时尽量避免出现被拒绝者,导致在(6)和(4)两项中,一般性直接拒绝因为规避这条原则而造成句子不成立。相反,强烈拒绝方式由于受到特殊语言环境和交际双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使用的。

二、间接拒绝话语行为

拒绝行为在力奇的礼貌原则分类中应属于不可能礼貌的冲突类,被拒绝者是受损的一方,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把一个本质上不礼貌的言外行为变得礼貌起来[3]。间接拒绝在句法上常常不会采用否定形式,无法从言之所述中看出拒绝的交际意图,需要言语交际者通过语用原则进行分析,从话语中推导出拒绝的意图。

(一)间接拒绝话语行为分类

1.回避话题

(1)由A话题转换成B话题,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如:

A:妈妈给我买个新书包吧?B:你今晚想吃点什么?

(2)给出别的建议或新选择,如:

A:今天你做饭好吗?B:我们出去吃怎么样?

2.模糊表达

拒绝者并不直接回避被拒绝者的话题,而是给出模糊不确切的回答,从而让被拒绝者推理出拒绝者的交际意图,如:

A:你这次期末排名怎么样?B:在我们班排中不溜吧。

3.暗示策略

指拒绝者给出哲理、客观或主观原因、玩笑等,由被拒绝者推导出拒绝者的交际意图,如:

A:明天出去郊游怎么样?B: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

(二)间接拒绝行为话语形式分析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可能实施一种间接的拒绝行为,因此间接拒绝行为话语结构的形式分析不能简单套用拒绝者+被拒绝者+意向+P这一模式。但明显的是,无论间接拒绝行为的话语形式如何,它所表达的意向是一定存在的,尽管一般不借助表拒绝的话语标记,如“不”、“别”、“拒绝”等。

三、结语

(一)拒绝话语行为按照礼貌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间接拒绝话语行为>直接拒绝话语行为(委婉的直接拒绝)>一般的直接拒绝>强烈拒绝。

(二)多种因素共同制约拒绝话语行为的选择。

1.交际题材。话题的不同,如对方表命令、表请求、表恭维、表威胁时,应答者采取的拒绝方式将不同。

2.交际主体个体差异。交际主体的认知往往会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一般来说文化背景深厚或受面子观、人情观影响的交际者一般会选用间接拒绝行为,反之选择直接拒绝行为。除此之外,交际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拒绝行为的选择。

3.交际双方关系。交际双方关系疏远时,拒绝者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交际双方关系亲密时一般采用直接拒绝行为;处于话语弱势的一方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处于强势的一方一般采用直接拒绝行为。

4.语境。公开场合一般采用间接拒绝行为,而私人场合会更直接。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6.

[2]余娟.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型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硕士论文,2010(4).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7.

猜你喜欢

结构形式
惯用语的语法功能浅探
通道县侗族鼓楼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研究
浅谈施工升降机的技术创新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理念设计探讨
浅析苏家垅京九铁路跨线桥薄壁墩施工工艺
浅谈戏剧文学的结构形式
关于电梯制动器电气控制及检验探讨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变形缝设置研究
四轴飞行器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模型
国内外高速公路声屏障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