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常识”的任小文
2014-10-13吴举宏
吴举宏
记得2011年秋,在筹备“江苏省生物学科特级教师论坛”时,广大青年教师纷纷建议邀请特级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让大家亲身感受一下特级教师的课堂魅力。这样的建议固然很好,但是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为我领教过数次全国类似活动的教训,特级教师“盛名之下”的不堪重负和与会者离场时的失望情绪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迟迟不敢决定上课的特级教师人选。结果任小文老师“我喜欢上课”的话让我作出了决定,邀请任老师来上课。一个喜欢上课的教师一定是热爱课堂、享受课堂的。
那一天,任老师执教的课题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她漫步在学生中间,目光慈爱,话语不疾不慢,学生讨论热烈。每一个学生发言后,她都要说一声“谢谢”,无一例外,这是她自然的流露,她已经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伙伴,她从内心感谢生命中有他们——她的学生。
任老师坚守的常识之一是“教师是爱的使者”。她被学生称作为“文妈妈”,因为她的教育流露着绵绵不尽的母性。母性在于包容,包容学生的天真和烂漫,包容学生的奇思妙想,也包容学生的冲动和躁动。母性在于孕育,孕育是一种“成人”的过程,而不是“成我”的索取。孕育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自然天赋,包括他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不是强制塑造和硬性灌输。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所以教育要担当解放学生天赋的责任,就应该把学生的世界和学生的关系还给学生,而决不能将学生在一夜之间绑架到成人世界中。当教师的预设遭遇学生的天性时,教育常常需要放弃自我,尤其要放弃固执,因为这才是教育母性的本来品格。
任老师坚守的常识之二是“让学生学习‘常识”。跨进21世纪,“整合观”和“大概念”作为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已经风靡国际科学教育界,美国科学教育界提出的“少即是多”和“更少、更清、更高”的教育理念引领着科学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任老师一方面坚守自己朴实的常识教育观,一方面敏锐地捕捉到国际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这种教育理念也更加坚定了任老师的教育信念。她提出“常识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家回归教育本原,驱散教育的浮华和浮躁,寻求诊治教育疾患的良方。我们的生物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共通和融合,分科课程割裂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割裂了学生整合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我们的生物学课堂充斥着太多琐碎的生物学概念和事实性知识,学生每天起早贪黑地背诵着众多繁杂的概念定义和科学结论。零碎、散乱的事实和知识“碎屑”犹如雾霾弥漫在教育的天空,它不仅蒙蔽了学生原本流溢灵性光泽的眼睛,而且使我们的学生难以经受人生风雨的洗礼,学生缺乏行走人生的支点。因此,生物学教学需要直抵科学的本质和要义,充分彰显核心概念在科学素养中的主导地位,教学需要追求核心概念所具有的基础性和统领性,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应该牢牢抓住核心概念,因为核心概念是学科的“心脏”,教学需要超越那些孤立而散乱的知识“碎屑”,突出生物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因为它们才是学生行走人生的“指南针”和“脊梁骨”。
任老师坚守的常识之三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用母爱、尊重和欣赏,让学生懂得“我是最优秀的”,让学生珍惜生命的宝贵,带着自信豪迈地行走人生。她用科学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我是世界的唯一”,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差异,让学生从遗传物质到外貌特征、从心理特点到技能特长等方面确认自己富有个性的特质,尊重每一个生命,包括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构成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元素。
任老师说,教育要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守望每一个生命的生长;生物课程更应领悟自然的本性和生命的真谛,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物学教学理应率先遵循生命的内在规律,在“学”与“教”中亲身体悟知识的发生、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在倾听、交流中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任老师做的是“大文章”,她将文章写在了课堂中,让无数的学生读懂了平凡生命的非凡意义,也让我们读懂了她的坚毅和智慧。■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