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2014-10-11施秀杰马学敏衷明华
施秀杰 马学敏 衷明华
一、改进目的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重点演示实验之一,能否做好该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对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特点的总结。
在常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铜与浓硝酸的反应程度比较剧烈,产生的有毒气体NO2容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师生身体健康,不利于课堂教学。
(2)由于不能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无色NO气体极易被试管中的空气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从而影响学生对NO颜色的观察,同时也无法演示NO转化为NO2的过程。
(3)分别使用浓、稀硝酸溶液,没有将浓硝酸转化为稀硝酸重复利用,造成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本研究通过对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进行微型实验改进,使实验更简便、更完整、更环保。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原理
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气体,溶于蒸馏水中生成稀硝酸,稀硝酸再与铜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其反应原理如下:
三、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1)组装实验仪器并检查实验仪器的气密性:如图1所示组装实验仪器,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打开止水夹,拉动注射器,观察U形管水位的高度变化情况。若U形管中的水位会随着注射器的拉动而产生左右液面高度差,则表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2)添加药品:在小试管和具支U形管中加入等质量的铜片;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水位不可过高);在具支U形管左侧胶塞上开一个小孔,将注射器插入小孔中(注射器已排尽针筒内空气);在小烧杯中加入稀NaOH溶液,用于尾气吸收。
(3)开始实验:夹紧止水夹,往小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浓硝酸溶液,与小试管中的铜片剧烈反应,反应液由无色变为蓝绿色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U形管外壁发烫,此时,U形管中的水位呈现左高右低。随着气体溶于蒸馏水,U形管中的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淡蓝色,且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前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抽,将U形管左侧的空气抽走,反应一段时间后,将注射器的活塞往下压,把空气挤入U形管左侧,观察到具支U形管左端的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4)结束实验:打开止水夹,让反应残留的N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将注射器的活塞往上拉,抽走U形管中的NO2气体,并通入NaOH溶液中,进行尾气吸收。
四、改进实验的优点
(1)利用微型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节省药品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药品浪费。同时,本实验装置所需仪器少,操作简单,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验。
(2)实验中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这样能充分利用资源;在短时间内完成各项反应,使得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同时能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硝酸浓度不同则氧化性不同。
(3)用氢氧化钠稀溶液来处理尾气,将NO和NO2有毒气体完全吸收,可防止环境污染,不会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一、改进目的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重点演示实验之一,能否做好该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对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特点的总结。
在常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铜与浓硝酸的反应程度比较剧烈,产生的有毒气体NO2容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师生身体健康,不利于课堂教学。
(2)由于不能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无色NO气体极易被试管中的空气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从而影响学生对NO颜色的观察,同时也无法演示NO转化为NO2的过程。
(3)分别使用浓、稀硝酸溶液,没有将浓硝酸转化为稀硝酸重复利用,造成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本研究通过对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进行微型实验改进,使实验更简便、更完整、更环保。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原理
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气体,溶于蒸馏水中生成稀硝酸,稀硝酸再与铜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其反应原理如下:
三、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1)组装实验仪器并检查实验仪器的气密性:如图1所示组装实验仪器,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打开止水夹,拉动注射器,观察U形管水位的高度变化情况。若U形管中的水位会随着注射器的拉动而产生左右液面高度差,则表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2)添加药品:在小试管和具支U形管中加入等质量的铜片;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水位不可过高);在具支U形管左侧胶塞上开一个小孔,将注射器插入小孔中(注射器已排尽针筒内空气);在小烧杯中加入稀NaOH溶液,用于尾气吸收。
(3)开始实验:夹紧止水夹,往小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浓硝酸溶液,与小试管中的铜片剧烈反应,反应液由无色变为蓝绿色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U形管外壁发烫,此时,U形管中的水位呈现左高右低。随着气体溶于蒸馏水,U形管中的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淡蓝色,且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前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抽,将U形管左侧的空气抽走,反应一段时间后,将注射器的活塞往下压,把空气挤入U形管左侧,观察到具支U形管左端的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4)结束实验:打开止水夹,让反应残留的N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将注射器的活塞往上拉,抽走U形管中的NO2气体,并通入NaOH溶液中,进行尾气吸收。
四、改进实验的优点
(1)利用微型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节省药品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药品浪费。同时,本实验装置所需仪器少,操作简单,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验。
(2)实验中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这样能充分利用资源;在短时间内完成各项反应,使得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同时能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硝酸浓度不同则氧化性不同。
(3)用氢氧化钠稀溶液来处理尾气,将NO和NO2有毒气体完全吸收,可防止环境污染,不会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一、改进目的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重点演示实验之一,能否做好该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对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特点的总结。
在常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铜与浓硝酸的反应程度比较剧烈,产生的有毒气体NO2容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师生身体健康,不利于课堂教学。
(2)由于不能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无色NO气体极易被试管中的空气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从而影响学生对NO颜色的观察,同时也无法演示NO转化为NO2的过程。
(3)分别使用浓、稀硝酸溶液,没有将浓硝酸转化为稀硝酸重复利用,造成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本研究通过对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进行微型实验改进,使实验更简便、更完整、更环保。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原理
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气体,溶于蒸馏水中生成稀硝酸,稀硝酸再与铜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其反应原理如下:
三、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1)组装实验仪器并检查实验仪器的气密性:如图1所示组装实验仪器,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打开止水夹,拉动注射器,观察U形管水位的高度变化情况。若U形管中的水位会随着注射器的拉动而产生左右液面高度差,则表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2)添加药品:在小试管和具支U形管中加入等质量的铜片;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水位不可过高);在具支U形管左侧胶塞上开一个小孔,将注射器插入小孔中(注射器已排尽针筒内空气);在小烧杯中加入稀NaOH溶液,用于尾气吸收。
(3)开始实验:夹紧止水夹,往小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浓硝酸溶液,与小试管中的铜片剧烈反应,反应液由无色变为蓝绿色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U形管外壁发烫,此时,U形管中的水位呈现左高右低。随着气体溶于蒸馏水,U形管中的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淡蓝色,且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前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抽,将U形管左侧的空气抽走,反应一段时间后,将注射器的活塞往下压,把空气挤入U形管左侧,观察到具支U形管左端的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4)结束实验:打开止水夹,让反应残留的N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将注射器的活塞往上拉,抽走U形管中的NO2气体,并通入NaOH溶液中,进行尾气吸收。
四、改进实验的优点
(1)利用微型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节省药品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药品浪费。同时,本实验装置所需仪器少,操作简单,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验。
(2)实验中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这样能充分利用资源;在短时间内完成各项反应,使得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同时能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硝酸浓度不同则氧化性不同。
(3)用氢氧化钠稀溶液来处理尾气,将NO和NO2有毒气体完全吸收,可防止环境污染,不会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